不孕症名醫盼到肺移植續命! 哪些情況可肺移植?醫師解答關鍵7問

新光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4年前罹患血癌,接受骨髓移植治療1年後,卻出現排斥反應,必須24小時仰賴呼吸器。去年3月,他的肺功能快速下降,需裝上葉克膜,如今終於盼到並完成肺移植,現正努力復健,除了堅強對抗病魔,展現強韌生病力,他也在臉書寫下對醫療團隊及捐贈者大愛的無限感謝。

許多人聽過腎臟移植、肝臟移植、心臟移植,卻較少聽到肺臟移植,而且新聞中常看到親屬捐腎、切掉一部分肝臟救命,但活體肺移植就沒那麼常見。確實,肺移植在這些常聽到的器官移植中,起步較晚,活體肺移植也比較少見。

人活著,24小時不能不呼吸,台大醫院是國內最早、1995年開始進行肺移植,也是目前為止執行肺移植手術最多、超過130例的醫院,存活率已達8成。台大醫院肺臟移植團隊、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是率領這次林禹宏醫師完成肺移植的團隊,他接受《康健》專訪,深入介紹有關肺移植,一定要知道的事。

Q1:什麼情況建議接受肺移植?

A:肺功能不良,無法靠自己的肺維生,甚至連運動都會喘,就能考慮肺移植。常見有幾大疾病:

1. 阻塞性肺疾病:例如抽菸常引起的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症、淋巴管平滑肌肉增生症等疾病。

2. 肺血管疾病:例如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因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引起的艾森緬格氏症候群、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次發性肺高壓等。

3. 囊性纖維化症或免疫缺乏症。

4. 限制性肺疾病:例如移植體對抗宿主疾病(也就是這次新聞中林禹宏醫師遇到的情況)、淋巴球間質性肺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矽肺症(也就是早期礦工常罹患的塵肺症)、原發性肺纖維化(即所謂的「菜瓜布肺」)等。

但要注意的是,肺癌患者須在確認癌症已經痊癒5年後,才能接受肺移植,否則一旦換了新的肺臟,癌細胞可能已經淋巴轉移或骨轉移,或者幾年後腫瘤又復發轉移;而且肺移植後必須終身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抵抗力降低,也可能誘使癌細胞復發。

Q2:肺移植一定是雙側的肺都移植嗎?

A:一般建議雙肺移植,器官捐贈者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時也會是雙肺,受贈者接受雙肺移植後的肺部感染與肺動脈高壓等風險較低,肺功能也較好,長期存活率較佳。

正常人有一左一右2個肺,由於氣管相通,假設罹患的是感染性支氣管擴張症,雙肺都有細菌,如果只換1個肺,另一側原本肺部裡的細菌也會流向健康的肺,再度造成感染。

再者,完成移植後,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無可避免會接觸空氣,可能造成感染,擁有2個健康的肺,理論上,肺功能要比只有單一健康的肺功能來的好,可承擔更多的感染風險,因此雙肺移植的長期存活率也較好。

此外,接受肺移植後,大部分空氣和血流會流往健康的肺,若只有單側是健康的肺,反而可能因為承受的肺血流太大、肺動脈壓力上升,術後造成肺動脈高壓。因此,基本上只有非感染性肺病的患者可考慮單肺移植。

(肺移植大多建議進行雙肺移植,對於肺功能、長期存活率都較好。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Q3:什麼情況有可能只進行單肺移植?

A:當捐贈者某一側的肺不適合捐贈,或移植過程中發現受贈者不適合進行雙肺移植,就可能只接受單肺移植。

有時手術過程中,單做一側的肺移植便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這時只能完成單肺移植。例如肺纖維化的病人,摘除原本不健康的肺時就發現肺臟與胸腔沾黏嚴重,在取出原本不健康的肺部時出現大量失血,繼續手術的風險過高時,就只能進行單肺移植。其他還有像是矽肺症、葉克膜使用較久的病人等,都有較高機會在術中發現病人不適合雙肺移植,而不得不只接受單肺移植。

也有可能捐贈者當初同意捐贈雙肺,但因胸腔受傷嚴重,例如遭到撞擊,其中一側肺已無法再使用,這時可能只有單側肺能進行捐贈。還有一種情況是「肺葉移植」,人的左、右肺分別由2個及3個肺葉組成,當捐贈者體型較大或部分肺葉受損嚴重,可以在切除部分肺葉後,繼續進行移植手術。

有沒有可能兩側的肺來自不同的大愛捐贈?徐紹勛直言不大可能,如果捐贈者只有一側肺適合捐贈,等待器官的人只能選擇要不要接受單肺;如果是手術中臨時發現病人不適合接受雙肺移植,捐贈者另一側的肺也無法再送到下一位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因為肺臟取下後,在缺血的情況下只能保存6~8小時,而移植手術有許多術前的準備工作,早已超過器官的保存時間。

Q4:肺臟也可以進行活體肺移植嗎?

A:可以,即「肺葉移植」,通常是體型較大的捐贈者捐出部分肺葉給體型較小的受贈者,例如2位親屬各捐一葉肺葉給受贈者。

2名5等親以內的家屬或配偶,可分別捐出一個左肺的肺葉及一個右肺的肺葉,直接作為病人的左肺及右肺,因此,通常是成人的肺葉移植到胸廓較小的兒童或體型較瘦小的病人身上,且捐贈者的肺功能必須正常。

雖然人體有5個肺葉,只捐出一個肺葉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但仍一定程度上會使肺部損失約15%的肺功能,因此捐贈者不能有長期抽菸史、沒有急性肺部疾病、且肺功能良好,才適合捐贈。

Q5:肺移植有什麼風險?

A:肺移植因手術時間長且過程複雜,仍有潛在危險性,包括術後持續性出血、肺部感染、傷口感染或癒合不良、排斥反應、呼吸功能不足導致長期呼吸衰竭、嚴重甚至死亡等。

肺移植需全身麻醉,單肺移植手術時間約6~10小時,雙肺移植約10~15小時。除了上述併發症,捐贈者原有的潛在疾病也可能經由移植手術而傳染給受贈者,例如肝炎或肺部感染疾病,受贈者原有的病毒性肝炎也可能惡化。根據文獻報告,肺移植的併發症發生率約30%,手術死亡率介於10~50%,而病人有無其他疾病、抽菸、年紀等,都會影響併發症發生的機會。

肺移植後也需要長期且積極的復健,才能使移植的新肺臟發揮最佳功能,術後的復健目標是早日活動、呼吸訓練、咳嗽功能的重建及增加運動耐受力。還有返家後的居家運動、長期運動訓練、留意排斥反應與感染,都要持續進行及返診追蹤。

Q6:為什麼肺移植起步較晚,它的困難度在哪?

A:國內器官移植最早從腎臟開始,之後依序有心臟、肝臟,再來才是肺移植,後續還有胰臟移植,最後是小腸移植。徐紹勛解釋,肺移植本身的困難度在於,肺部24小時不停和空氣接觸,有接觸就有感染機會,相對來說,腎臟、心臟和肝臟只要血液沒有感染,就不太容易受到感染。

而且肺移植要縫合左右肺的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總共6個不同的管腔要吻合,氣管與血管的構造質地也不同,氣管較硬,血管較軟,都增加了手術的困難度。同時,肺移植後的復健也較一般器官移植困難許多。

另一方面,可捐贈的肺臟也得來不易。器官捐贈2大來源是車禍受傷及急性腦損傷的患者,但車禍容易撞擊胸腔,傷及肺臟,急救過程常常也需插管,病人容易出現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等;若是急性腦損傷經過較久時間才被發現,病人也可能在倒臥不醒期間發生嗆咳,都讓肺臟容易出現後續感染而難有機會延續給下一個病人使用。

Q7:有缺陷的肺臟、「邊緣性器官」,也可以捐贈嗎?

A:可以,當病人情況危急、可捐贈的器官很少時,有些經過評估「不那麼完美」、有缺陷的肺臟、即所謂的「邊緣性器官」,也有機會捐贈救命,雖會降低手術成功率,卻有機會延續病人生命。

「完美」的肺臟可能是沒有遭到撞擊、沒有細菌病毒存在、血氧濃度良好的肺,但要取得如此良好的肺臟並不容易,為了讓大愛能延續、拯救另一條生命,有時像是捐贈者有B肝或C肝、氧氣濃度較差、部分肺葉功能不差等,都可列入捐贈考量。這幾年台灣積極推行的「心臟死亡後器官捐贈」,都是為了讓更多的邊緣性器官能遺愛人間。

以C型肝炎來說,受贈者接受帶有C肝病毒的肺移植後雖然會感染C肝,但現在C肝已能治癒。對一位肺功能已衰竭且命在旦夕的肺病患者來說,接受C肝患者捐贈的肺部來救命,移植後再接續服用C肝治療藥物來控制病毒,都是一個醫學上可被接受的救命選項。

徐紹勛坦言,現在大部分的肺臟移植都使用邊緣性器官,很難追求捐贈者的肺部沒有撞傷、沒有發炎、氧氣又很好,「如果狀況這麼好,怎麼會變成捐贈者?」但無論是哪種不完美,醫療團隊都會盡量想辦法讓捐贈器官有機會再被使用,再度發揮功能,「那是大愛,應該把它移植給願意接受且珍惜它的病人。」

他也總是告訴病人與家屬,「使用理想的捐贈器官,並為身體狀況良好的受贈者進行肺移植手術,手術成功率一定最佳;若使用邊緣性器官,受贈者在手術前又很虛弱,那麼手術的成功率就會下降。但這畢竟是一個重生的機會,醫療團隊也會竭盡所能來協助病人,努力讓捐贈者的大愛能在人世間持續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日抽4包菸險要命、交代後事…50年菸齡「三寶」蔡啟芳換肺重生

肺活量大就代表肺功能好?3項指標也要注意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出現3症狀 當心高致死率「肺纖維化」找上門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