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止痛藥 牢記345口訣終結慢性疼痛

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右一)表示,終結慢性疼痛不能靠止痛藥
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右一)表示,終結慢性疼痛不能靠止痛藥

全球有超過15億人、約20%的人有慢性疼痛,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的5大慢性疼痛包括慢性頭痛、慢性下背痛、慢性肩頸痛,慢性神經痛和纖維肌痛症,慢性疼痛不只是痛,還有許多共病症,像是憂鬱和焦慮等情緒障礙、認知功能衰退、長期失眠、疲累等,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會導致失能,建議民眾透過治療或日常生活的保養,終結慢性疼痛。

 

陳韋達醫師表示,急性疼痛對人體而言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人體迅速避開風險,但若是超過3個月以上,就轉變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疼痛」,和壓力高度相關,由於長期的疼痛刺激會誘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造成功能與結構的改變,讓大腦在沒有外在刺激或組織損傷的情況下,也會自發產生疼痛,這可以視為是大腦的過度保護。

 

國內有不少民眾深受慢性偏頭痛之苦,當頭痛發生時就服用止痛藥,長期下來卻發現用藥效果越來越差。陳韋達醫師表示,止痛藥無法治好慢性疼痛,只能治標,適合在疼痛突然惡化時短暫使用,神經穩定劑才能治本,但需要長期規則服用一段時間。此外,治標的急性止痛藥如果當做治本的治療方式長期使用,不但要小心傷胃或肝腎方面的副作用,有偏頭痛體質的病人反而會有「止痛藥過度使用」的成癮風險,導致偏頭痛從陣發性變成難以治療的慢性偏頭痛,不可不慎。

 

陳韋達醫師在新書《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中提到,想要緩解慢性疼痛,除了醫療的協助,在日常生活可朝向「SEEDS」5面向改善,分別是睡眠(Sleep)、運動(Exercise)、飲食(Eat)、日記(Diary)及壓力(Stress),包括每天11點前入睡,睡眠至少6小時,最好有7到8小時,以側睡姿為佳。運動部分可進行「核心快走法」,結合核心訓練、重量訓練甚至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強化核心的日常運動。其他包括採用抗發炎飲食、每天寫疼痛日記並減緩壓力,改善疼痛。

 

陳韋達醫師也提出「慢性疼痛345口訣」,「3」是指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會變成慢性疼痛;「4」是慢性疼痛不只是痛,還會合併疲累、失眠、健忘、憂鬱等4大症狀;「5」則是掌握 S (睡眠)、E (運動)、E (飲食)、D (日記)、S (壓力),打造全新生活型態,選離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