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只拿1金 美國怎麼了?

成都世大運閉幕,中華台北隊獲10金、總獎牌46面,以排名第8的優異成績寫下2017年台北世大運主場以外的最佳紀錄,表現令人激賞。中國隊有主場優勢,以103金的驚人紀錄橫掃群雄,這結果並不意外。

唯一令人震驚的是上屆第四的美國隊,當時以21金只輸給排名第三的中國隊1面金牌,這屆居然只在游泳項目獲得1金,排行落到第24,連陷入戰火的烏克蘭都不如。美國隊是怎麼了?

合理解釋,得獎大戶的各國以高額獎金激勵,選手因而表現出色;美國體育的經濟激勵主要表現在職業運動上,選手們更重視美式足球、籃球、棒球或高爾夫,競爭激烈,高手輩出,業餘運動較為自主或者說放生,再加上運氣欠佳,以致成績不如預期。

然而,一般認知中體育是國家實力的綜合表現,正如蔡總統今年5月在全國大專運動會致詞指出的「體育是國力不可或缺的軟實力」;美國隊上屆成績還不錯,疫情之後落差卻如此之大。從美、中競爭角度,將讓人質疑美國軟實力是否衰退。

無論是否同意「體育是國力的表徵」,在國家競爭時,運動競賽的獎牌或勝負通常代表國家的面子。贏者國民歡天喜地、氣勢昂揚;輸者垂頭喪氣、如喪考妣。這在全球觀眾最多的「世界盃足球賽」尤其如此,甚至還因此引發足球戰爭。1969年,爭取1970年世界盃入圍的北美賽事,因為球迷鬧場與一球之差的比賽結果,點燃了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之間的4日戰爭。另一個全球都重視的競賽是夏季奧運,同樣也關係到大國面子。

2021年舉辦的東京奧運,以金牌優先計算的獎牌排行榜上,中國隊一直領先美國隊。此時美、中激烈競爭已經開始,面子難看,美國媒體於是改以總獎牌數排序,報導為美國隊領先。這違反慣例,社交媒體上受到廣泛批評,包括美國體育迷,澳洲新聞網甚至指責美國在獎牌榜上「造假」。《紐約時報》因而同時以兩種方式製表,圖表編輯凱茨還解釋「計算獎牌的方式有很多種」。幸而比賽最後幾天美國隊急起直追,最後以39面超越中國隊的38面,榮登獎牌排行榜冠軍,化解了這場尷尬。

這次世大運《紐約時報》沒什麼報導,這或許與《紐時》運動部門已在7月10日裁撤,記者轉任其他部門有關。不過其他媒體報導的也很少。或許是認為這種大學生參加的業餘比賽不必認真,加上美國隊成績不好,乾脆不提。然而這種缺乏檢討的態度並不可取;要知道2024年巴黎奧運距今已不到1年。

雖不必將世大運視為奧運前哨戰,但兩者仍有關聯。2019年世大運美國以21金小輸中國隊的22金,2021年東京奧運,美國則以39金贏了中國的38金。高手拚搏差距在伯仲之間。這次世大運美國隊成績那麼難看,如果不能檢討改善,投入更多資源,明年奧運要贏中國隊恐怕需要奇蹟。如果只差幾面還無所謂,如果差距太大,即便不像本屆世大運的103金對1金那麼離譜,美國的「面子」要擺在哪裡?

大國競爭的「面子」其實是外部影響力的象徵。裡子即便差一點,只要面子夠,外部影響力就在。運動競賽計算排名所以重視金牌數,是因為頒獎時演奏的是金牌得主的國歌,升的是金牌得主的國旗。銀牌即便只是以些微差距落敗,也只能飲恨仰望。本屆世大運如果有人能全程、分身觀賞所有競賽,那他(她)將聽到103次「義勇軍進行曲」,只聽到1次「星條旗歌」,這是打臉美國的「面子」。明年巴黎奧運賽場如果也是類似情境,恐將影響美、中競爭。(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