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倒查30年補稅引民企不安 反映地方財政緊張

(中央社台北24日電)近期中國稅務部門要求多家上市公司補稅,多個省市更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打擊涉稅違法行為。外媒指出,收稅動作頻出,反映中國經濟現實兩面向:地方財政緊張及民企惶恐不安。

今年中國多家上市公司被稅務部門要求補繳稅款、滯納金,包括上海順灝、北大醫藥、華林證券、聯建光電、寧波博匯化工等。官方還在20多個省分建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打擊涉稅違法犯罪行為,被質疑是地方政府財政惡化,以「倒查30年」開闢財源之舉。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中國政府今年遭受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兩面夾擊,致使中國財政面臨困難。

1至4月,中國全國稅收收入約為人民幣6.69兆元(新台幣28.4兆元),年減4.9%;今年第一季,中國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8147億元,年減6.7%,僅有疫情前的2/3;1至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9兆元,年減2.7%。

支出方面,1至4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8.94兆元,年增3.5%。

去年底,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Moody's)將18家中企及8家中國銀行的評等展望從「穩定」調整成「負面」,該調整主要是受到中國地方債過高、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等影響。

中國經濟持續衰退,因此中國政府補徵稅款多被外界認為是為了補齊地方財政缺口,但該作法對企業經營產生直接影響,像是寧波博匯化工補繳稅款後,公司去年度利潤影響約為3億元,業績將由盈利轉為大額虧損。

一名從事向東南亞機電出口的中國商人表示,現在中國國內需求無法提升,對主要做國內市場的企業而言很困難,利潤非常單薄,「隨便補個稅、罰個款,不如直接關門了。」

20年前曾從事基建工程的一名中國商人認為,使民企更惶恐不安的還有時間上的不確定性。他表示,若要查到很久以前,很多個體戶老板可能都有問題,不過他認為,過去的票據、資料早就不見,倒查10年都很困難。

此外,根據自由亞洲電台(RFA)報導,北京當局設立「作戰中心」來處理稅收問題,在目前中國經濟不佳的情況下,不利於提升民營經濟信心。

法律學者、前美國律師協會法治項目中國辦公室主任虞平分析,作戰中心這種概念給民眾帶來非常大的陰影,就像是將稅收徵繳變成戰役性、運動式的做法。

中國律師黎雄兵分析,警稅合成將不當地擴大稅務機關的權力,可能使納稅人受到人身權利的壓迫、威脅。

按照中國「稅收徵管法」規定,稅務倒查3至5年比較常見,不過該法也有條文指出,若是偷稅、抗稅、騙稅等情況下,稅務機關追徵稅款、滯納金則不受期限限制,像是中國民企維維股份被追收30年前的消費稅,就是以此做為依據。(編輯:謝怡璇/張淑伶)1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