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傾向採用封鎖戰略 維持取得補給成台灣、美國難題

中國持續派出戰機和軍艦侵擾我國周邊海空域,有關中國進犯的憂慮也增加。不過《日本時報》3日指出,比起攻打台灣,中國內心可能傾向封鎖戰略,且可能會稱為「隔離」,因為封鎖是針對主權國家的戰爭行為。倘若中國決定開戰,代表其已接受可能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提到,中國解放軍圍繞台灣的頻率漸增,尤其是在太平洋進行遠距部署,顯示中國正在演練戰略,切斷台灣和外界的聯繫,不讓台灣的潛在軍事夥伴接近。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安全專家甘尼斯(Kristen Gunness)稱,中國可能具備封鎖海空域的能力。

甘尼斯說:「根據我們對他們軍事能力、軍隊結構,還有我們過去一年看到的軍事演習,中國可能已有能力進行空中及海上封鎖。」美國哈德遜研究所日中事務研究員村野將(Masashi Murano)表示,中國空軍全天候預警機「空警-500」和海軍的052C/D型飛彈驅逐艦,均有能力在台灣東部海岸劃設禁航區。

<cite>2021珠海航空展,中國的空警-500預警機。(美聯社)</cite>
2021珠海航空展,中國的空警-500預警機。(美聯社)

不過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拉特諾(Ely Ratner)9月19日在國會聽證會上直言,認為中國試圖讓台灣和外界斷絕聯繫是「巨大誤算」。他強調,如果發生封鎖情形,台灣仍有「自己的選項,並和國際社群共同確保工業資源、原物料、能源及關鍵物資的運送」。

《日本時報》稱,對中國而言,美國和其他國家有時間應對,確實是封鎖台灣的主要阻礙,但中國有距離近的優勢,所以就算是長期封鎖,也有一系列選擇阻止台灣得到補給。關注中國的美國前情報分析師韓力(Lonnie Henley)說:「美國和其盟友可擊沉中國海軍,可是無法送貨到台灣。」

讓台灣獲得補給成關鍵

韓力表示:「解放軍可無限期封鎖台灣西部海岸港口,同時讓台北當局的盟友極難從(台灣)東部海岸港口提供足夠物資,以維持島內生存。」解放軍其他單位,包括空軍和火箭軍,可攻擊任何企圖航向台灣的戰機和軍艦,所有被鎖定的港口及降落跑道也會一直重複被轟炸。

《日本時報》提到,中國包為台灣的形勢,可能會因地緣政治情況、軍事技術進展,特別是台灣地理上鄰近中國大陸而有所不同。美國前潛艦艦長、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研究員舒嘉特(Thomas Shugart)稱,其中主要差別在於台灣只獲少部分國家承認,且多數是小國,中國可能會把封鎖稱為隔離(quarantine)。

<cite>2023年4月9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畫面顯示,火箭軍在彈道飛彈指揮中心的運作狀況。(美聯社)</cite>
2023年4月9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畫面顯示,火箭軍在彈道飛彈指揮中心的運作狀況。(美聯社)

舒嘉特解釋,封鎖是對抗主權國家的戰爭行為,隔離則是不受國際法規範的國內行為。笹川和平基金會資深主任蕭夫(James Schoff)表示:「封鎖可有多種模式,為台灣帶來不同程度的困難,並依據感受到的挑釁來做出調整。」中國可能採取「軟性或有限度封鎖」,讓已大量部署的軍隊,包括準軍事部隊掌控台灣周邊海空域。

《日本時報》表示,為了迫使台灣改採中國滿意的行為,這類封鎖可能是中國海警假借重複或延長軍演或執法行動,要求關閉特定貿易航道。這樣就能製造區域不確定性,促使商船避開台灣,或造成保險成本上升,如此就沒有經濟誘因吸引船隻冒險前往該地區。

甘尼斯直言:「這類封鎖會讓台灣完全和外界斷絕聯繫,中國對進出台灣也得到更大控制權。」她也說,對中國而言,不執行全面封鎖,升高局勢的責任就落在台灣或美國身上。另外,中國可把封鎖當成入侵前奏,藉此取得海空及資訊領域的優勢,以進行後續登陸任務。

封鎖台灣模式有3種

《日本時報》說,這類封鎖和軟性或有限度封鎖不同,因為會使用武力,且中國的入侵準備行動可能在數月前就顯而易見。盡可能嚴格封鎖、切斷台灣對外接觸,讓台灣屈服或崩潰是第3種封鎖模式,這種情況也是考驗近2400萬台灣人的韌性和毅力。

<cite>2022年8月5日,共軍戰機在台灣東部外海空域舉行演習。(美聯社)</cite>
2022年8月5日,共軍戰機在台灣東部外海空域舉行演習。(美聯社)

《日本時報》認為,這種迫使台灣統一的費時戰略,可能對中國最具風險,因為會給台灣友人時間尋找突破封鎖的方法,但若進犯失敗或海軍遭遇重挫,中國可把封鎖列為備案,因為台灣依然需要大量補給。韓力說,在面對密集布雷和敵方砲火、鄰近中國及中國具空中優勢等條件下,美國必須定期把貨船駛入台灣西部海岸港口。

不過韓力提到,中國可用長程飛彈、戰機與配有飛彈和魚雷的巡邏艇,阻止台灣獲得補給。他認為,除非美國及其盟友能突破中國的綜合防空系統,否則中國就算不能維持數年封鎖,也能封鎖台灣數月,且不會消耗庫存的空對空或地對空飛彈量。

韓力亦稱,透過護送補給船的方式突破長期封鎖,以維持台灣生存,「會需要美國對系統及任務概念的大量投資」,可是美國目前尚未這麼做。《日本時報》推測,或許有基於人道目的而運送特定物品的協商空間,但這取決於中國是否想避免爆發更大的衝突。

《日本時報》指出,美國也可對中國採取反封鎖行動,即封鎖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管道,尤其是進口燃料的通路、干擾中國對外貿易,並對其經濟造成巨大打擊。在台灣東部海岸建立海空人道走廊是另個選項,只是當外交失敗,該區域最可能爆發衝突。不過中國若決定和台灣發生衝突,即因接受可能為此付出龐大代價。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