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資訊戰進行中?

中國汽車製造業在近年的中國國內內捲情況日益嚴重,在國內銷售毛利率下降的情況下,迫使中國車企開始更積極發展其他出口市場,甚至增加成本開發右駕平台,務求盡快開拓出不同的新出口市場,例如一直極少中國車企選擇進軍的香港車市。而台灣亦開始有中國上海汽車的品牌以「借殼上市」的方式,成功在台灣以價格戰殺出一條血路。適逢中國北京汽車展正在舉行之際,台灣的汽車媒體似乎對中國品牌的報導展現出趨之若鶩之勢,一場中國車企的對台資訊戰在北京車展期間蹶然而起之中。

中國汽車正傾銷全球?

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今年年初公佈的數據所顯示,2023年日本汽車出貨量為442萬輛;而相較之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年初的報告所顯示中國汽車出口總數量為491萬輛,而中國的官方機構中國海關的統計數字甚至高達522萬輛,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57%。即使是以月份來計算,中國的每月汽車出口量亦已經超過日本,而年度的數據更是證實中國汽車出口量的全年排名亦是第一。而出口的中國汽車當中,佔多數的就是中國政府定義的新能源車——包括電動車以及油電複合車,當電動車作為世界對抗氣候問題的對策之一時,一早押注在電動車整體產業的中國車企,便能以中國政策的補貼優勢來向世界各國進行低價的電動車傾銷行為。

被影響的不止港台

之前的文章已經提到香港以及台灣都開始有中國車進口的情況,而就在台灣真正本土品牌納智捷(LUXGEN)剛剛開始交付其第一款量產電動車N7之時,我們來看看台灣,甚至以前台灣經常比較汽車工業的對象南韓,對於中國汽車品牌的全面進擊正面對什麼問題。

中國與南韓自從簽下FTA自由貿易協定之後,中國對南韓的貿易由順差發展到今天的巨量逆差,由原本對中國大量輸出汽車零部件賺取人民幣外匯,變成今日被大量中國製電動車向本土汽車銷售市場傾銷,並因此動搖到世界三大汽車銷量的南韓本土車企——現代起亞集團的根本,甚至在本土出現「我們會被中國汽車吃掉」的聲音,由2020年的進口比例佔1.9%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18.8%,而南韓的對中出口卻一直下趺。

台灣要如何面對

自從今年起,陸續有愈來愈多國家了解到中國靠著不當資源優勢而大量出口的便宜電動車,是一個國安等級的問題,從國家安全到汽車工業在經濟上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因為由美國開始再到歐洲,甚至是上文提到的南韓,都陸續出現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圍堵對策,務求削減其對中國電動車在其市場的補貼優勢,保護本國汽車工業。

台灣可以加入嗎? 這個問題來到台灣就變成一個尷尬的局面,由於台灣針對中國製造的汽車本來就有著禁令,因此在台灣出售的上汽MG汽車是以零件進口的方式再在台灣本土的生產線進行組裝,而在台灣負責組裝的公司就是裕隆汽車旗下的子公司「中華汽車」,因此MG品牌在台灣亦是以「國產(台灣)車」的名義來進行宣傳定位。

隨著愈來愈多台灣汽車媒體鋪天蓋地為中國汽車品牌宣傳其新產品之時,MG亦準備在台灣開始出售其在台灣第一款純電車型——MG4,到時即將會與裕隆自己親兒子的納智捷N7在低價位電動車這個戰區直接撕殺。一個是台灣本土品牌第一台市售電動車,一個則是借台灣本土品牌的殼的中國電動車,台灣要如何面對這個扶植多年的本土品牌,卻利用了本地組裝的BUG來規避中國電動車大軍的侵略? 能不能好好針對中國品牌在其他國家的生產線的名義進口來台? 這可能會是即將上任的新任總統在台灣經濟與國安方面的一個難題。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1989年運動之前的民謠、抗議內容和形式
中國否認汽車產能過剩 官方曝產能利用率不到50%
東協國家對一帶一路態度及可能受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