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後這種疾病必暴增 疾管署示警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近期國內腹瀉疫情上升,中秋節連續假期即將到來,疾病管制署特別提醒,民眾與親友烤肉、聚餐,注意飲食安全,避免生食生飲,應將生熟食分開處理,徹底烤熟或煮熟後再食用。並落實正確勤洗手、有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

每年中秋節因腹瀉就診的人次都會增加。(圖/疾管署提供)
每年中秋節因腹瀉就診的人次都會增加。(圖/疾管署提供)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9月20日至9月26日)門急診腹瀉就診累計113,361人次,近幾週呈上升趨勢;往年中秋節當週及後一週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全國近四週(第36至39週)共接獲58起腹瀉群聚通報,高於2018至2019年同期,其中24起檢出陽性,以餐飲旅宿業(10起)及校園群聚(8起)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19起)。

疾管署表示,每年國人多以烤肉的方式與親朋好友共度中秋佳節,若食材不新鮮、長時間未以低溫保存,或未徹底煮熟至中心溫度超過70℃再食用,容易引發腹瀉等腸道傳染病。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類,可能會有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另由於貝類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若生食受污染水域生產的貝類,容易感染到多種致病原(如:諾羅病毒、腸炎弧菌、霍亂弧菌等)而造成腹瀉,其中諾羅病毒具有高傳播力,人口密集處易引起大規模感染。

未來一週預測:登革熱風險增加,腸病毒輕症個案恐變多,腹瀉就診人數中秋後上升。(圖/疾管署提供)
未來一週預測:登革熱風險增加,腸病毒輕症個案恐變多,腹瀉就診人數中秋後上升。(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指出,腸胃炎主要症狀有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通常症狀會持續1~10天。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的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都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

疾管署呼籲,民眾歡度中秋佳節,不論聚餐或烤肉,應確保食材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材,並以肥皂勤洗手。旅宿、餐飲業者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有症狀的員工應停止處理食物,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上班,以確保其他員工及顧客健康。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避免處理食材,儘速就醫及在家休息,並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如需外出者,應戴好口罩,並做好手部衛生,避免傳染給他人。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立委呼籲疫情期間健保凍漲 蘇貞昌:只在意「健保不能倒」
12星座9/29~10/5運勢出爐 天秤座「名利雙收」
中秋連假打卡!淡水美人櫻盛開 2公里「櫻木花道」美翻了
噁!1公分水蛭溜進「眼皮下」吸血 69歲翁眼睛噴血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中秋前又變天!全台賞月指數1圖秒懂
玩家注意!10月起無人機註冊要收費
育兒津貼加碼到5千 教長:明年啟動
洗完砧板往牆上掛?譚敦慈:絕對不行
黑豬白豬差在哪?專家:買肉看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