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脫鉤相當於「每年少掉日、德GDP」!陳鳳馨分析:美國最危險

《彭博》16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抨擊拜登政府大幅提高部分中國商品關稅的決定,並認為2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損害全球貿易和增長。而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布蘭納德則強調,這是為了避免「中國震撼2.0」的必要之舉,對此,媒體人陳鳳馨今(21)日於網路節目《豐富│東南西北龍鳳配》中指出,全球因分裂造成的損失範圍很廣,可能從全球GDP0.2%到7%,而7%相當於「德國加上日本一整年的經濟成長率」。她直言,更保護主義的美國、高築圍牆的美國、債務累累的美國,「將對全世界最危險」。

陳鳳馨表示,據IMF統計,2019年,世界約有1000項貿易限制,而在2023年增加到3000多項;研究表示,全球因分裂造成的損失範圍很廣,可能從全球GDP0.2%到7%。陳鳳馨更預估,若金融脫鉤,還要增加2%,而7%相當於德國加上日本一整年的經濟成長率,等於是少掉一個德國、一個日本。

陳鳳馨指出,中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將商品大量銷售之全世界,美國認為現在他們所遭遇到的困境,都是因為「中國震撼1.0」導致。但在此之前,美國的工作機會就已經外移至亞洲地區,美國卻避而不談,反而把現況加諸於中國身上,「他們認為中國融入世界貿易,是讓美國受傷。」

陳鳳馨透露,事實上,國際認為美國的這套保護主義不利於美國,且違反全球自由貿易規則和秩序。據IMF統計,全球貿易碎片化在冷戰時期,從1905年至1990年期間,全世界貿易狀況約16%,而現在平均為45%,但對立是比冷戰要更明顯。

陳鳳馨提到,據《印度經濟時報》統計,以2022、2023財年度,發現中國與印度間的進出口貿易,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印度進出口貿易國,分別貿易總額為1184億美元和1183億美元。雖僅相差1億美元,但貿易結構上不同,中國從印度進口貿易額為166.7億美元,但出口到印度就達1017億美元,可見印度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美國方面,則是從印度進口增加,但可以出口至印度的商品有限。

陳鳳馨表示,IMF也擔心貨幣二元化,從表面上來看,美元獨佔的地位尚未改變。就貿易比例而言,美元比例佔80%,而外匯儲備則有60%;但放在中國貿易夥伴(下稱親中集團)來看,發現他們大幅使用人民幣,使用美元則大幅下滑,且扣除被美國制裁的俄羅斯也是如此。

陳鳳馨說明,人民幣在短期內要取代美元很難,但有一個過渡,導致黃金的需求大幅上升。從外匯存底數據來看,親美國集團的外匯存底中的美元比例變化不大,但親中集團黃金儲備比例大幅上升,約從1%升至7%。

陳鳳馨認為,IMF看到了一個現象,前美國總統川普以關稅作為制裁工具,而現在「拜登經濟學」當中,所採取的大政府以及保護主義,一般認為即使川普打敗拜登,明年入主白宮也無法取消拜登經濟學。過去美國兩大政黨在平衡赤字上各有一套邏輯,共和黨是減稅,民主黨採取「大政府」主義,做基礎建設並增加稅收。

陳鳳馨續說,而現在的川普加上拜登形成的「川普拜登經濟學」,所採的方式是對外高舉保護主義關稅壁壘,甚至包括技術如出障礙。而對內是不增加稅收,且花費更多稅金做基礎建設、產業補貼,「更保護主義的美國、高築圍牆的美國、債務累累的美國」,將對全世界最危險。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