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母拒入養老院 女兒為她白手起「家」

提到養老院,許多長輩立即搖頭拒絕,有人覺得養老院死氣沉沉,有人覺得到養老院代表被子孫棄養,研究老人照護政策的凱倫威爾森,面臨母親中風無法自理的困境,她選擇為母親蓋一個「家」,讓老人擁有自主權的生活,也有照護者提供協助的「樂活園區」。

示意圖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示意圖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凱倫.威爾森十九歲那年,母親潔西中風,病情嚴重。他們只能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凱倫在就讀的大學附近找到一家,環境看起來很安全,也很溫馨舒適。然而潔西住進去後,就不斷央求女兒:「帶我回家。」

凱倫自此對老人照護政策很感興趣。想研究老化這門學問,母親問她:「為什麼你不想點實際的辦法,來幫助像我這樣的人?」這個問題改變了她的一生。

凱倫和她先生在家裡的餐桌上,規劃一種新型式的老人住宅。他們與建築商和退休社群連繫,每個人都認為這點子不實際,而且荒謬。凱倫和她先生只好自己承攬工程。

一九八三年,他們在波特蘭興建的老人輔助生活中心終於落成,名為「樂活園區」。這種老人公寓的概念不但大膽,而且吸引人。雖然有些老人嚴重失能,但沒有人稱呼他們病人。他們都是單純的房客,承租私人使用的公寓,公寓裡有完備的衛浴設施和廚房,可把大門鎖上(這點特別讓人難以想像)。

他們可以在公寓裡養寵物、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毯和家具。他們可自行調整空調溫度,做自己喜歡吃的餐點,決定何時願意接待哪些訪客。凱倫再三強調,他們跟所有住在自己公寓的人沒兩樣。

但是,如果這些老人失能情況愈來愈嚴重,園區也提供生活基本需求,如三餐、個人照顧和藥物,就像我祖父在印度老家隨時都可得到家人的協助一樣。園區二十四小時有護理師值班,每戶公寓都裝設了按鈕,老人如需緊急援助,隨時都可按鈴。在此生活的老人有同伴,能與外面的世界保持連繫,繼續做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活動,因此能有像樣的生活品質。

樂活園區大多數的服務其實和養老院相同,但是照顧員踏進老人住的地方,會意識到自己進入別人的家,因此兩者的權力關係大有不同。

有些老人有吞嚥問題,沒有牙齒,或是醫師說他們只能吃泥狀食物,但他們就是想吃披薩和巧克力,也不會有人阻攔。若是他們心智嚴重退化,無法做出理性決定,家人(或是其指定者)則可和園區的管理人員溝通,看要做哪些選擇以及願意接受哪些風險。凱倫的概念藉由輔助生活中心,充分表達了出來,那就是:沒有任何人會感覺自己活在制度化的管理之中。

奧勒岡州政府求凱倫和她先生記錄入住老人的健康、認知功能、身體功能,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一九八八年,結果公諸於世:儘管入住老人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並沒有損及健康。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增加了,與此同時又維持住健康。事實上,他們的身體與認知功能反而有了改善。罹患嚴重憂鬱症的人也減少了。仰賴政府補助的老人,住在這裡所花的費用要比住養老院少百分之二十。

書名:《凝視死亡》
作者:葛文德Atul Gawande
譯者:廖月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更多推薦內容
癌症是好東西? 讓他好好活到最後一刻
母親剛嚥氣 女兒竟笑著比YA
無法進食 嘔吐不斷 她笑著感謝醫師:現在的我最幸福
醫生: 離開醫院只能再活5天 她竟多活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