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瘤致死率高,男比女多3倍! 9成男性有「1通病」

動脈瘤不是「腫瘤」而是一種發生在主動脈血管壁上的異常膨脹,直徑超過正常的1.5倍,就會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若未能及時準確診治,一旦發生破裂,就像定時炸彈引爆般,致死率相當高。

53歲鍾女士是個老菸槍,沒有心臟病史,日前到醫院做全身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心臟主動脈根部有一顆5.3公分大的主動脈瘤,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發現,患者除了有主動脈瘤外,還伴隨主動脈瓣逆流的問題,院方立即安排手術拆除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收治該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楊凱文表示,患者除了有主動脈瘤之外,還有主動脈瓣逆流的問題,於是團隊替她施行主動脈根部瓣膜保留置換術,免除主動脈瘤不定時破裂的死亡風險外,未來也不用煩惱心臟因長時間逆流而衰竭的可能。

9成主動脈瘤的患者有抽菸病史

楊凱文指出,主動脈瘤就像吹氣球,當⾎管長期承受⾼壓時就會慢慢變⼤,如果⾎管壁因為⾼⾎脂產⽣硬化、粥狀動脈硬化或鈣化,就會比較脆弱,主動脈瘤也會隨著時間越來越⼤,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根據⽂獻統計,男性發⽣主動脈瘤的機率比女性⾼ 3 倍,且主動脈瘤患者中,⾼達 9 成的病⼈都有抽煙的病史。

他強調,主動脈是人體重要的大血管,心臟有三片主動脈瓣,正常的情況下,心臟收縮時瓣膜會打開,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舒張時血液回流,但因為瓣膜關閉,所以血液不會逆流回心臟。若是主動脈瓣膜在心臟舒張時未關閉,血液灌回心臟,長久下來會增加心臟壓力及負擔,導致心臟日益漲大、衰竭。

根部主動脈瘤因鄰近主動脈瓣,當主動脈根部擴大的時,原本緊密貼合的瓣膜葉片因為形狀改變,無法緊密貼合,就會導致逆流。過去研究報告指出,約有50-80%的主動脈根部瘤患者會有某種程度的主動脈瓣逆流問題。

哪些原因會造成主動脈瘤?

引起主動脈瘤的原因相當多,包括主動脈瓣逆流、高血壓、基因遺傳、先天性雙葉主動脈瓣等。但無論是主動脈瘤或是重度以下的主動脈瓣逆流,初期通常不太會有特別的症狀,有些患者僅感覺腰痠背痛、腹脹,而等到有症狀才就醫時,動脈瘤往往已長得相當大,並存在著破裂的風險。

他表示,當主動脈瘤要是大到5.5公分就要進行手術,但在特定的病患,例如 馬凡氏症候群及其他遺傳性主動脈病變,或者本身就因為主動脈瓣膜病變要接受心臟手術的病患,在4.5公分便建議接受手術,才能免除不定時破裂所帶來的風險。

及早接受手術拆炸彈保命

楊凱文強調,過去主動脈根部瘤合併主動脈瓣逆流的治療,會以置換主動脈瓣的方式來治療,病人可以選擇機械瓣膜或生物瓣膜,前者的好處是幾乎不會損壞,但是病人要吃一輩子的抗凝血藥;而生物瓣膜雖然不用吃抗凝血藥,可是使用壽命有限,大約15至20年就會可能退化損壞,得再次手術。

主動脈瓣修補手術近年來不管是在國外或國內都日漸盛行,原因是因為若能將病人原有的瓣膜修補好,就能讓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用再次手術或長期服藥。楊凱文以鍾女士為例,因為53歲尚屬年輕,且她之所以會逆流單純是因為主動脈根部瘤影響瓣膜形狀所致,瓣膜本身的功能是正常的。

如何預防?控制好血壓是關鍵

楊凱文在病人心臟停跳後,先將擴大的主動脈根部及升主動脈切除,再使用人工血管重建主動脈根部後,再將病人原本的主動脈瓣植入人工血管中,接著調整瓣膜形狀確保瓣膜的閉合功能,並在心臟重新起跳後直接術中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確定病人的瓣膜功能。

主動脈瘤是個沈默且極其容易被輕忽的「殺手」,不論有否接受手術治療,積極血壓控制及早晚量測血壓是很重要。楊凱文呼籲高危險族群或是已被診斷出主動脈瘤的患者,應規律地至心臟血管外科門診追蹤,或是在主動瘤破裂前的黃金時期,予以手術治療保住性命。

楊凱文
楊凱文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楊凱文

參考資料:
https://hlm.tzuchi.com.tw/home/index.php/news/health/item/3334-2023-12-25-0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