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中廣族風險特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提醒,有腹部過胖的民眾,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風險是一般人的 4至 6倍。因此,除調正飲食及生活習慣、定期做健康檢查外,平時也應找時間量測腰圍,以男性應不超過 90公分、女性則不超過 80公分為基準,了解腹部的脂肪堆積情形。
根據去年台北市 18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顯示,北市年滿 18歲以上對「 18歲以上男性或女性的理想健康腰圍應維持多少」之認知率分別只達 54.7%及 62.6%,平均正確認知率為 58.6%,顯示民眾對腰圍警戒值認知程度,還有進步空間。
台北市醫師公會基層醫療委員會召集委員張孟源表示,腹部肥胖的民眾,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是一般人的 4至 6倍。代謝症候群是一個常見的疾病現象,它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而這些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也大大增加,死亡率是一般人的 1.5 至 2.5 倍。
根據國健署 91年的三高調查顯示, 15歲以上國人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14.99%,女性為 13.8%,男性則高達 16.9%,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遺傳因子、缺乏運動、不當飲食、肥胖等。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事務委員副召集委員王建人指出,預防危險因子比治療更關鍵,首先需了解自己的腰圍,男性應不超過 90公分或 35吋、女性則不超過 80公分或 31吋,若腰圍過大則表示腹部脂肪有不當堆積情形。
千禧之愛基金會陳郁涵營養師則表示,想要改善代謝症候群指標並不難,飲食上可先從掌握低熱量、低油、低鹽、低糖與高纖的「四低一高」飲食原則開始,並均衡攝取各類低飽和脂肪酸、低膽固醇及低反式脂肪酸食物,而非限制性的飲食。如此一來,除了能滿足味覺的需求外,更能幫助心血管健康。
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呼籲,民眾除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篩檢,只要年齡為 40歲至 64歲之民眾,全民健保提供每 3年 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55歲以上原住民及 65歲以上老人,則每年 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另外,平常可藉由測量自己及家人的腰圍,了解腹部的脂肪堆積情形,以控制好腰圍及三高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