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北韓簽訂戰略夥伴協議 留下4大疑問

俄羅斯總統普亭及北韓領袖金正恩均表示,兩國19日簽訂的戰略夥伴關係協議是一大突破,但兩造都未公布協議的文本,短期與長期的成果並不明確。美聯社分析,協議有四大問題並未明確的說明:

影片來源:世界新聞網 一洲焦點

如何定義侵略?

普亭表示,簽下協議讓兩國面臨「侵略」時得以互助,這句話挑起許多問題,首先是何謂侵略;過去俄國及北韓均濫用這個詞彙,北韓更是如此,例如碰到美國、南韓聯合軍演就喊侵略、為發動侵略做彩排。俄國則把俄烏戰爭的基本原因,說成北約組織(NATO)想由烏克蘭發動侵略,進攻俄國。普亭另把2014年烏國示威、推翻親俄總統稱為侵略。

如何回應侵略?

協議中並未明言俄國、北韓遭遇侵略,會採取哪種相互支援,不像北約憲章第五條,要求成員國採取自認為必要的行動。普亭及金正恩都沒特定指出,協助時是出兵、提供物資或其他種協助。

沒有侵略如何互助?

北韓及俄國應該找不到理由,宣稱他們遭到侵略,但都表示會協助對方的軍隊;普亭基本上把與北韓軍事合作,聯想成西方供應武器給烏克蘭,指的是高精準武器系統、戰機等高科技武器。

西方國家認為,俄北韓簽訂的協議,刻在進行之中,只是形式化而已;俄國由北韓取得彈道飛彈及彈藥,畢竟俄烏戰爭已耗盡莫斯科的軍火庫存,另外俄國已進行科技轉移,讓金正恩的核計畫、飛彈計畫擺出來的威脅,因此可望升級。

協議在經濟面影響?

兩國協議另呼籲發展經濟關係。這件事對受苦於連串國際制裁的北韓尤為重要。北韓需要商品及物資,而以勞動力來回報被戰爭消耗的俄軍部隊;北韓工人接下來可以把他們的工資,由盧布轉換成美元或歐元,把硬通貨寄回國內。

普亭表示,俄國與北韓貿易去年升九倍,但也承認總量仍「不算多」。

但美聯社指出,幅員遼闊的俄國,與小且遭孤立的北韓,兩國關係近年來變熱絡許多,新簽訂的戰略夥伴關係協定可望讓兩國更加親近,而對國際社會造成新的威脅。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景觀被擋 緬因富豪毒死鄰居樹木 花170萬仍難收場
南加豪宅逾2億元成交 創新高
修車火星遇汽油突爆炸 紐約法拉盛1工人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