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營養】正確飲食觀念導正胖瘦不均!新北市奪下健康營養之冠 高雄市翻身直衝首次入榜!

撰文=編輯部

不管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健康與營養都非常重要,正確的營養攝取及健康觀念能讓兒童及青少年體格健康並茁壯成長,讓成年人更有拼搏的體力及資本,老年人能夠有更好的免疫力和活動力。透過食農教育,人們能夠了解各類食材的營養組成,均衡飲食的搭配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並且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在農業部發布的「第一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民國112~116年)」的其中一主軸便是「培養均衡飲食觀念、減少食物浪費」,讓國人能夠建立正確及健康的飲食觀,成就健康體魄。

新北晉升成為最健康城市 高雄市上升13名成為最大黑馬!

能獲得「健康與營養」的前5名,在所有指標的成績肯定都不會低,而2024年在榜單中的5個縣市在「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和「13歲以上人口過重肥胖比」都包攬著前段的名次。

新北市從2023年的第4名一路上升,在2024年拿下「健康與營養」面向的冠軍,除了在「平均壽命(0歲平均餘命)」中,新北市也以平均年齡81.32歲排在該項指標的第3位,在指標「健康促進績優學校(視力保健、口腔保健、健康體位)比例」中從2023年的第6名升至第3名,並且拿到了「地方政府辦理健康促進學校績優縣市」的特優獎項,可見新北市對於校園健康教育的持續推動及關注。

台北市及嘉義市則持續維持2023年亞軍和季軍的好成績,在「民眾住家附近運動場所設置情形充足滿意度」分別以60和69.2的分數獲得第3和第1名。另外,台北市在衛福部和教育部主辦的「健康促進學校特色獎勵計畫的卓越獎獲獎學校比例」中也得到了第4名的成績,將健康教育融入學校課程、政策及環境中,讓校內的所有人員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嘉義市則是在指標「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項優勝數」中的卓越獎、健康城市獎及高齡友善城市獎三大獎項中以4個得獎數位居第3,可以看出新北市對於規劃全方位的服務措施,建構有利於在地老化、健康樂活、安全的友善生活環境。

而在2024年進步幅度最為醒目的,當數從2023年的第15名一躍成為第5名的高雄市,其中進步最為顯著的就是加權1.5的指標「23~64歲人口過瘦比」從第18名的5.51%上升至第9名的2.18%,整整減少了3.33%!另外在「醫療保健支出占政府支出比率」指標中,高雄市以3.88%的占比,成為該項指標的第1名,可見高雄市政府投注在衛生保健與健康促進等預算編列相較其他縣市的占比更多。

過重比減少 過瘦比卻持續增加!健康並不是體重越輕越好!

根據2024食育力城市大調查,與2022年各縣市國小及國中生的過瘦和過重及肥胖比相比,2023年學生的平均過重及肥胖比減少了1.7%,但是過瘦比例卻比2023年增加了0.6%,另外在其他過瘦指標如「23~64歲人口過瘦比」和「65歲以上人口過瘦比」中也都可以發現成長趨勢。

在現在的時代,許多人都會認為瘦是一種美的象徵,而肥胖則代表著許多負面的意義,事實上兩種特徵都是身體給我們的警訊,過重對學童和成人來說都有可能會有早發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提早發育等問題,而過瘦可能對體態和健康會產生相關負面影響,像是生長發育受阻礙、免疫力下降、缺乏能量和營養素等,甚至老年人的肌少症問題也需要受到關注,因此維持適中的體位才是正確的選擇。

透過食農教育,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正確地攝取營養,例如六大營養素、我的餐盤、多樣化飲食及各種營養素對身體的影響,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打造健康的身體,畢竟不論是過瘦還是肥胖,都有可能是營養不良所造成的,從小學習這些飲食知識才能從根本去鞏固飲食觀念,對培養飲食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透過健康促進計畫 從校園開始增加健康觀念的影響!

在2024年食育力大調查與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針對營養師會員調查的問卷中顯示,有59.5%的營養師表示希望能將飲食營養教育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而衛福部國民健康管理署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從2016年開始,便有合作辦理了「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以提升學校內師生的健康,像是在健康促進學校特色獎勵計劃方面,就是以鼓勵縣市學校嘗試推動健康行為並將其內化,進而影響家庭、社區及職場,落實維護校園健康,因此本屆也將「健康促進學校特色獎勵計劃卓越獎獲獎學校比例」列入新指標,採計以「政府政策與資源投入、制定全校性健康政策、涵蓋全校成員投入、學校與社區互為夥伴、健康融入學校課程、建構學校物質環境、營造學校社會情緒環境及善用健康服務與資源」的8大標準所評定的「卓越獎」學校數來進行計算,而另一項新指標「地方政府辦理健康促進學校績優縣市」則是為增進親師生健康素養而辦理的成效優異縣市評選,透過績優縣市成功經驗,精進健康促進學校永續推動,營造健康校園。

民眾食用三蔬二果比例不到3成!近6成民眾希望了解該如何均衡飲食

在快節奏的社會下,民眾為了方便節省時間,常常會在快節奏的社會下,民眾為了方便節省時間,常常會容易忽略掉飲食的均衡,特別是蔬果不足和鹽分過量的問題。根據國健署2021年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顯示,僅有21.8%及12%的成年人有達到每日食用3份蔬果和2份水果的目標,而且每人平均鹽分的攝取量也達到了8.3克,比建議攝取量的6克高了2.3克,也就是38.3%。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蔬果不足」是全球人口死亡的前十大危險因子,可能會造成消化道癌症、心臟疾病及中風的問題,而過量鹽份可能讓使身體中鈉離子含量過高,除了容易造成浮腫之外,也有可能會導致三高的出現。

在2024食育力城市大調查針對22縣市民問卷調查顯示,關於「希望地方政府最需要在飲食與健康方面改進的項目」中,有58.9的人認為是「讓民眾知道怎麼達到均衡的飲食」,52.1%的民眾則是認為「了解均衡健康飲食重要性」。歸根究底,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均衡飲食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對於該怎麼落實在生活中還需要指引,因此政府應思考如何能在這方面多加推廣,讓民眾能從吃開始改善自己的健康。

【更多食育深度解析,請詳閱食力Vol.35季刊《2024食育力總體檢獨家揭曉!22縣市要補修的一堂食育課》完整指標說明請登入食力會員下載】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安與衛生】透過食育讓食安不再只靠稽查 嘉義市金門縣前進13名 宜蘭成為最大贏家!
【推廣滿意度】食農教育政策哪項最有感?7成以上民眾增加國產食材購買意願 惜食、飲食文化的感受度則較弱
中央挹注資源、地方協助串連 才能讓食農教育真正落實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