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碑林如臨書法聖地 史料豐厚傳承深遠

作為書法愛好者心目中的聖地、殿堂,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與舉辦「海峽兩岸臨書徵件活動」,希望共同傳承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在碑林鑽研多年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張岩便指出,碑林在書法藝術、文化傳承與史料價值上,均有重要意義。

「我自己一開始也是因為愛好書法而來到碑林博物館的」張岩表示,在此前,自己在圖書館裡把所有能借的碑林作品集都看遍,在該館工作至今,張岩仍維持每天早上花10多分鐘在碑林繞一圈,「欣賞這些國寶級的書法珍品」,包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墨跡刻石,可謂一部立體的書法史。

此外,張岩指出碑林的史料價值也尤其豐厚,多年來的研究也將碑石所載內容有很好的解讀,例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了基督教(景教)在中國的流傳情況,上有漢字以及數百個敘利亞文,史料珍貴,出土後甚至引起西方傳教士、學者爭搶。《曹全碑》是為紀念東漢末年郃陽縣令曹全而設立,記載了平定黃巾起義等事蹟,對於當時戰爭中的百姓生活之苦亦有諸多描述,此碑除了訊息豐富,碑文筆法秀麗飄逸,字形靜中寓動,被認為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碑林的另一價值,張岩認為是體現在文化的傳承上,他指出,以「西安迎賓第一碑」─唐玄宗親書的《石台孝經》名碑為例,充分展現玄宗欲以孝治天下的理念;追溯碑林歷史原是唐末國子監內立有《石台孝經》碑,為保護碑石而集中保存,張岩說:「國字監即是當年的最高教育機構,這裡碑刊的儒家典籍,可作為坊間手抄本的校對版,可以說是最早的教科書」也寓有對國家治理、文化傳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