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論壇:中東沖突和「正確措辭」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也許是記者間目前最熱門的話題:該如何報道加沙戰爭和中東沖突?這場沖突導致的兩極分化不僅發生在中東地區,也在西方主要城市的街頭和大學裡上演。德國之聲在波恩舉辦的全球媒體論壇(GMF)第二日,討論主題是「在中東沖突中努力做到客觀、具同情心和措辭正確」。

與會者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娜達·巴希爾(Nada Bashir);生活在柏林的兩名以色列人:德國之聲記者羅扎內斯(Shani Rozanes)和德國愛因斯坦論壇負責人內曼(Susan Neiman);印度記者杜特(Barkha Dutt)和從加沙連線與會的記者巴盧沙(Hazem Balousha)。

語言的力量

談到「正確的措辭」,與會者立即沉浸在語言這個微妙的話題中。語言可以描述,也可以評價,還能有意無意地傳達思想和內涵。例如,記者在談論2023年10月7時,應該稱其為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恐怖襲擊還是大屠殺?以色列軍隊在加沙地帶的所作所為是戰爭、報復,甚至是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嗎?最後,在柏林等地舉行的反以色列加沙行動的示威,是否屬於反猶主義?

與會者普遍認為,記者的首要任務是盡可能客觀地描述所見所聞。CNN 記者巴希爾表示:「我們的工作不是作出判斷。但我們應該提供10月7日的背景,解釋其來龍去脈,即使這無法為其辯護。」

內曼則持不同觀點。她在談到哈馬斯的襲擊時說:「這是一場大屠殺,是戰爭罪。」但這並不妨礙她看到另一方的痛苦;無論是哪一方的一個嬰兒被殺害都一樣糟糕。內曼表示,令她不安的是,有些人會偏袒某一方,如同在體育賽事中一樣。「這不是足球比賽!」

印度記者杜特尤其不樂見人們在談論「以色列人」和 「巴勒斯坦人」時, 錯誤地將所有巴勒斯坦人等同於哈馬斯,將所有以色列人與內塔尼亞胡政府畫上等號。

德國的不同

德國和其他國家對中東沖突的報道顯然有很大不同。內曼說,當她閱讀美國、英國或德國媒體時,幾乎感覺是在談論不同的沖突。她認為「德國的報道相當片面」, 猶太人的生命看似比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更有價值,而這又助長了德國的反猶太主義。

那麼德國之聲呢?DW記者羅扎內斯表示,德國之聲是一家德國機構,人們可以感受到這一點。「我們從不在真空中工作。」 德國之聲對10月7日事件的報道中明確使用了「恐怖襲擊」一詞,而以許多英語系媒體為例,其表述更為中立。

延伸閱讀:國際法庭就德國"協同種族屠殺"案做出裁決

編輯團隊的多樣性有所幫助

羅扎內斯表示,她注意到她在以色列的同事幾乎不報道加沙的情況。以色列仍未從10月7日的創傷中走出來。過去討論的是1967年的邊界問題,現在討論的是以色列的生存問題。「以色列人感覺全世界都在反對他們。」國際壓力進一步加劇了以色列的孤立。然而,在以色列確實也有示威者走上街頭反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政策。

駐加沙記者巴盧沙表示,在巴勒斯坦一方,對哈馬斯和10月7日的襲擊也有不同的看法。許多人雖然慶祝了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但「在社交媒體上也有譴責哈馬斯的人」。

CNN的巴希爾認為,媒體內部也應該有不同的視角。她提到了她在倫敦的編輯團隊:「更多的多樣性有助於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這能豐富我們的工作內容。」

所有參與討論者一致認為,記者不應偏袒任何一方。印度記者杜特說:「痛苦沒有等級之分,沖突也沒有等級之分。」對於目前幾乎沒有關於阿富汗的報道,以及婦女在當地的艱難角色,他表示非常遺憾。對於世界各地的沖突,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我們的任務是讓那些沒有發言權的人發聲。」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Christoph Hassel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