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中醫藥學者 傳承知識培育中醫藥人才

     由慈濟大學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舉辦的「2022兩岸學生中醫藥文化傳承夏令營」,20日到23日四天線上課程涵蓋慈濟大學暨醫學人文簡介、慈大後中醫及慈濟各醫院研究與教學成果、加拿大之中醫學院教育成果暨臨床經驗分享、台灣中醫藥教育發展、膏方及調整脾胃在膏方中的重要作用、中醫推拿、從督脈針久診治抑鬱症、健康需要管理...等課程。

     20日首場講座由南京中醫藥大學孫志廣副校長分享「膏方及調理脾胃在膏方中的重要作用」,秋冬進補,開春打虎,這或許是對中醫膏方作用一個頗為恰當的描述。中醫膏方在中醫藥預防及治療疾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預防亞健康、疾病治療、病後康復等方面都發揮著顯著作用。然而服用膏方強身,必須先固好脾胃。

     南京中醫藥大學孫志廣教授從醫數十載,學識淵博,醫術精湛,不但精於內科,重點研究脾胃學說,還對治療時病、胃腸疾病有獨到見解和經驗,臨床運用脾胃升降理論更是得心應手。孫志廣副校長在講座中提到「膏方的安全性」,其中提到何首烏,在臨床運用及實驗研究顯示,何首烏可能具有肝毒性或潛在肝毒性,處方時需要注意。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賴尚志老師在講座中提到,2019年北京Jiabo Wang 敎授研究報告指出,有關何首烏肝毒性,是對特定基因的人才會引起肝毒性,並不是吃何首烏的人都會引起,這結果也與過去許多不同研究報告指出何首烏具肝毒性或不具肝毒性的不同結果相吻合。

     慈濟大學醫學院謝坤叡副院長分享慈濟的醫學人文,慈濟強調做中學,學中覺,無語良師大捨無求精神,除了提醒醫學生及醫師莫忘行醫初衷之外,老師的愛也深深影響著家人及年輕學子,而慈濟無語良師的研究也刊登於醫學教育裡排名第一醫學雜誌Academic Medicine。慈濟老師也以身教、言教方式帶領學生,慈濟大學也以境教方式提供助人的環境與氛圍,傳遞慈濟人文的精神。此外,奉獻臺灣病理醫學32年的病理學科許永祥教授,在他生命末期,簽署「病理解剖」大體捐贈同意書,以自身來教「最後一堂的病理解剖課」。

     台中慈濟醫院王人澍副院長分享“中西合療臨床經驗”。花蓮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分享「淨斯本草飲」研發過程,「淨斯本草飲」在臨床試驗上證實具有良好的輔助效果,同時於多靶點對抗新冠病毒及抗老化、減緩巴金森氏症、調控血糖、抑制抗藥性癌細胞等方面都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台北慈濟醫院吳炫彰主任及謝伯駿醫師分享“由實證角度探討中醫在新冠肺炎及長新冠的角色”及“台北慈濟醫院教學研究成果曁中西合療臨床經驗分享"。

     慈濟大學郭克林副教授及呂秉勲助理教授共同分享了團隊的研究“中西醫合作研究思路-以腎臟領域為例”,以動物實驗模式進行基礎醫學探討尿毒素對心血管以及藥物的干擾,接著提到尿毒素生成的機轉,包含飲食,藥物以及天然中草藥的成分都有降低尿毒素或者是拮抗尿素素毒性的效果,最後以慈濟醫療志業體的核心建議以素食為主的概念,分享了兩篇以素食飲食可以降低腎臟病風險的大數據文章。

     慈濟大學後中醫學系林宜信主任表示,很榮幸能承辦本次夏令營,感恩160位學員及30多位講者參與盛會,感恩諸多鈞長及同仁共同成就,透過豐富扎實的四天課程,相信學生都收穫滿滿,師長們也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悅。

(資料來源:慈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