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與魂:專訪日本製刀大師宮入法廣

日本刀是最能展現日本魅力的傳統器物之一。即使在武士階層已經消失的現代,製刀的傳統仍然經久不衰。本文專訪了日本國寶級製刀大師宮入法廣,請他向我們介紹日本刀的魅力。

不尋常之路

日本刀曾被稱為「武士之魂」。自平安時代(794-1192年)起,武士的時代持續了近千年,最終因明治維新畫上句號。廢刀令頒佈後,佩刀的武士逐漸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武士道精神受到否定。在盟軍總司令部(GHQ)佔領時期(1945-1952年),就連劍道使用的竹刀也被禁止。現今,根據《槍炮刀劍類持有等取締法》規定,未經許可不得持有日本刀,但製作日本刀的工匠並沒有消失。目前,日本製作工藝美術品刀劍的工匠約有350人,宮入法廣是其中最受矚目的工匠之一,他曾復原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鐵劍。在宮入法廣手中誕生的刀究竟有何魅力,為何能引起人們的關注?

日本刀有許多流派,如相州傳、備前傳等等,流派風格各不相同。我的父輩們屬於相州傳,而我最早師從備前傳的刀匠隅谷正峯老師,那時我20多歲。隅谷先生是人間國寶,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刃紋——隅谷丁子。他擁有其他刀匠無法模仿的獨創性,這一點吸引了我。但在注重傳統的刀劍界,拜師於自己家族之外的流派可謂前所未聞,所以當時我被視為顛覆常規的怪胎。


形似丁香花的刃紋是備前傳的一大特點

在隅谷老師門下學了5年後,我在父親的指導下磨練了9年技藝,之後自立門戶。我在日本長野縣東御市成立製刀工作室,後於39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無鑒查刀匠」,這是刀匠最高級別。然而,當我進入知天命之年時,卻罹患疾病,而那本應是刀匠的事業巔峰期。在病榻上,我下定決心,不再局限於備前傳的框架,要嘗試製作相州傳的刀,開闢一條打破流派藩籬的新路徑。

自江戶時代(1603-1868年)末期,宮入一族便世代以製刀為業。我做的日本刀融合了傳統與跨越流派的創新,或許,大家正是從中發現了妙趣所在。


被認定為長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念太刀

比想像中更沉重的武器

日本刀分為追求實用性的武器刀和追求藝術性的鑒賞用刀。雖然現在沒有人製造武器刀,但聽說過去人們會通過斬人來測試刀的鋒利度,這是真的嗎?

戰國時代(西元15世紀末至16世紀末),人們會將被斬首的犯人屍體疊起來,進行斬擊比賽,看誰能一次斬斷更多屍體,以測試刀的鋒利度。越鋒利的刀,就會擁有越高的評價和價值。或是將一具屍體自下而上斬割,能斬斷最難斬斷的鎖骨部分的刀會得到盛譽。

在歷史劇或電影中,有時會看到單手揮刀的場面,那些其實是進行過鍍層的仿製刀,所以才能單手揮動。而真正的日本刀重量在1到3公斤左右,無法輕鬆揮動。過去,武士們在決鬥中,一旦錯失時機,便可能喪命,因此武士們可能會長時間對峙,緊握刀柄,等待時機。例如,據記載,古代著名的劍豪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曾經握刀對峙長達半日。

鐵器獨有的颯爽之美

被稱為名刀的刀具多為鑒賞用刀。這些注重美學的刀不一定鋒利,但必須具備日本刀獨特的藝術性。鑒賞者也需要具備判斷刀具品質的知識和眼力。日本刀的美究竟是什麼?

日本刀的美學價值在於其肌理的質感,刀身上的刃紋,以及刀整體的美。外國的刀劍往往施以精美的雕刻和華貴的寶石來體現其價值,而日本刀有著不同的審美觀,其藝術性在於鐵本身呈現出的美。


日本刀的原料之一「玉鋼」,經錘煉後可以製作出含碳量均勻的肌理

在日本神話傳說中,「鏡子」「勾玉」和「劍」是三大神器。日本人相信閃閃發光的物品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自古以來日本人一直致力於鑽研打磨拋光技術,並將之推向登峰造極的水準。


刀燒製成後,先在較為粗糲的磨刀石上打磨,然後漸次換成更細的磨刀石打磨

具備一定的日本刀鑒賞知識後,便能深刻感受到刀的魅力。我有時也會接到國外訂單,國外也有不少對日本刀很有研究的人。


宮入法廣精心打造的短刀。這把刀使人聯想到鐮倉時代(1185-1333年)末期著名刀匠備前長船傳景光的名作。肌理極具透感,令人驚歎

與日本刀截然不同的氣質

除颯爽的日本刀外,宮入法廣也是製作「刀子」的大師。「刀子」是天平時代備受貴族青睞的文具兼裝飾品,精緻優雅。它們通常會施以一種源於中國唐代的精緻的撥鏤工藝,此外還裝飾漂亮的雕金。而今,從刀子的刀身到裝飾,能使用與古代一模一樣的技藝進行製作的刀匠,就只有宮入一人了。颯爽的日本刀與奢華精美的刀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宮入為何能夠在這兩個世界之間「來去自如」?

製作精美的「刀子」能幫助我以更細膩的目光欣賞日本刀。據說「刀子」是從天平時代到平安時代貴族佩戴的飾物。現在我仍然常常收到訂單,請我製作原創的刀子,用作護身符。製作刀子也是傳承日本寶貴的古代文化的過程,這讓我很自豪。2009年,我受宮內廳委託製作了正倉院收藏的刀子的復原品。復原不是單純地複製藏品,它需要刀匠推斷出藏品中已斷代的古代技藝、使用的材料等等,除進行科學考證外,還需要把握藏品的氣質。此外,正倉院的藏品不能外借,我無法將其帶回工作室。雖然有照片,但是如果沒有實物,是做不好復原的,所以我多次前往奈良,和藏品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傾注全部身心感受1200多年前刀子的氣息,然後再進行復原。


這把施以撥鏤工藝的「刀子」由染色的象牙製成,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


正倉院藏品的復原品。表面用銀絲勾勒出爬山虎圖案,還鑲嵌著72顆珍珠和16顆祖母綠

讓武將們夢牽魂繞的名刀

宮入法廣曾復原水戶德川家的家寶——名刀「燭臺切光忠」。據說,這把刀曾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伊達政宗、德川光圀等大名鼎鼎的武士們的愛刀。刀名中的「燭臺切」源於伊達政宗在手刃家臣時一併斬斷了旁邊燭臺的說法。然而,在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中,這把刀被燒得通體漆黑,失去了原有刃紋。後來,宮入法廣成功復原了這把名刀,目前在保存著大量德川家族寶物的水戶「德川博物館」展出。值得一提的是,這把名刀還出現在近年備受國內外玩家喜愛的遊戲《刀劍亂舞》中,在遊戲粉絲中引發熱議。


在鍛造室埋頭工作的宮入法廣。因為需要用火,夏天室內溫度有時高達40度以上

復原「燭臺切光忠」絕非易事,這把名刀被燒得漆黑,也沒有留下多少有關其原本狀態的文獻資料,唯一可參考的文獻只有一張繪圖。宮入法廣究竟是如何成功復原這把名刀的?

復原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技術。復原要求我們製作出一把與在文獻繪圖中感受到的氣質相符的刀。這不僅需要用腦思考,更需要傾注全部身心感知。這把刀刃紋上方的圖案稱作「映」,自室町時代(1336-1573年)初期以後,便沒有人再鍛造過有「映」的刀了。「燭臺切光忠」在被燒得漆黑前應該擁有十分獨特的「映」,因此我需要掌握這門早已失傳的技術。復原刀的氣質,其難度要超過對技術的復原。為此,刀匠首先需要忘卻自我,這是一條與打造自己的作品全然不同的道路。為製作出一把令我滿意的「燭臺切光忠」復原品,我不斷試錯、摸索,當然這一過程也是對自身潛力的巨大挑戰。

採訪、撰文:轡田早月
攝影:木村直人

標題圖片:在鍛造室工作的宮入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