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 汽車「夜跑」熱點 議員促加強取締

北市在20處地點設置固定式聲音照相,議員卻發現部分頻繁被取締和陳情通報車輛噪音的熱點,卻未設置固定式照相設備,估計有21處,影響取締成效。(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在20處地點設置固定式聲音照相,議員卻發現部分頻繁被取締和陳情通報車輛噪音的熱點,卻未設置固定式照相設備,估計有21處,影響取締成效。(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在20處地點設置固定式聲音照相,取締車輛噪音,但議員發現另有21處民眾檢舉、陳情通報的熱點未設置固定式聲音照相,此外,北市通報車輛噪音件數前50名的地點以近山區較密集,疑與汽車「夜跑」文化有關,要求市府檢討並增設取締設備。北市環保局表示,將向環境部爭取補助至少20套設備,以加強取締陳情熱點。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何孟樺說,台北市從2021年引進聲音照相系統後,仍不見嚇阻的效果,近年來民眾檢舉噪音車輛件數再度回升,甚至在2023年突破4000件,創下近年獲報噪音車輛件數最高紀錄。

她強調,北市雖然有20套固定式聲音照相設備、3套移動式,但較能靈活運用的移動式設備,嚇阻效力竟不如固定式,形同虛設。

何孟樺也分析,近5年噪音通報案件數前50名的位置,幾乎都在北市近山區、郊區,恐怕與汽車「夜跑、跑山」文化有關;有民眾反映雖然山區居住人口少,但夜晚跑山車輛噪音,聲音大到擾人清夢,很多老人半夜被吵醒,令人困擾。

何孟樺指出,北市內湖區、文山區、士林區、北投區和中山區大直,有9處被民眾頻繁檢舉通報噪音車,卻未設固定式聲音照相設置;大同區、信義區、松山區、北投區、士林區,有12處頻繁被取締噪音車,也沒有設置取締設備。

環保局稽查大隊指出,部分地點未設固定式聲音照相設備,是因須符合環境部設置規範,以避免其他音源干擾,例如不建議架設於公車站旁、捷運軌道旁、中央分隔島、隧道出口、上下坡路段、不足8公尺巷弄;設置位置應距離大型反射面至少1公尺,半徑3.5公尺範圍內,垂直上方應無高架道路、陸橋、高架軌道等設施。

稽查大隊表示,考量山區道路夜間照度、坡度、電力等因素,會以移動式設備取締;環保局已在今年5月6日向環境部爭取補助至少20套設備,未來將持續針對噪音車陳情熱點加強取締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