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慈暨密西根大學交流論壇 探討ECPR推行成效

6月21日,台北慈濟醫院與密西根大學舉辦交流論壇,針對各自醫院的ECPR流程及成效展開深度討論與學習。
6月21日,台北慈濟醫院與密西根大學舉辦交流論壇,針對各自醫院的ECPR流程及成效展開深度討論與學習。

搶救生命分秒必爭,為搶救更多危急病人的生命,台北慈濟醫院致力推動「院外猝死(OHCA)葉克膜輔助(ECPR)完全救護」計畫。適逢全球急診醫學年會(ICEM)於台北舉辦,6月21日,台北慈濟醫院特別邀請「ECPR體外心肺復甦」治療權威——密西根大學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Robert Neumar、Dr.Cindy Hsu以及Dr. VanEpps來院進行交流論壇,雙方針對各自醫院的ECPR流程及成效展開深度討論與學習。

有鑑於國內外醫療條件不同,ECPR的流程規劃也不同,因此如何參照彼此經驗,優化作業流程是此次論壇的主要重點。台北慈濟醫院於2018年11月起,由心臟內外科、急診部與新北市消防局合作,逐步建置了「院外猝死(OHCA)葉克膜輔助(ECPR)完全救護」計畫。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自到院以來積極參與計畫,論壇中針對五年來的推行成效作說明:「經過幾年耕耘,團隊確立ECPR標準化流程,並透過模擬訓練強化同仁應變能力,同時更與消防局合作,將收案條件整理成隨身小卡送至各消防隊,讓救護人員能迅速檢視、提前通報,藉此縮短作業時間,從而提升患者存活率。」目前台北慈濟醫院ECPR團隊的作業流程已經符合國際準則,在30分鐘內完成葉克膜裝置以及初步診療,整體存活率也與國際相當,其中更有九成患者可以清醒出院,能自理生活且無後遺症。

徐展陽醫師針對台北慈濟醫院五年來的推行成效作說明。
徐展陽醫師針對台北慈濟醫院五年來的推行成效作說明。

Robert Neumar博士在心臟復甦、急救醫學和創傷性腦損傷領域擁有逾30年的研究經驗。1950至1960年代與Robert Bartlett博士的體外生命支持(ECLS)研究實驗室團隊合作進行體外心肺復甦(ECPR)研究,開發新型體外心肺復甦裝置,致力提升心肺復甦成功率並減少神經損傷。Robert Neumar博士表示:「在我看來,臨床領域中沒有什麼比能夠拯救心臟驟停的人重生更有價值了,ECPR 正是一種新興、可行而有效的策略,而要廣泛施行於臨床仍極具挑戰,我們還需要一個複雜的後線照護系統,才能使其成功。台北慈濟醫院的ECPR系統與做法令人印象深刻,醫院在此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很高興您們已經看到自己所做的成果,並且持續向前推進。」

Robert Neumar博士讚賞台北慈濟醫院ECPR推行的成就。
Robert Neumar博士讚賞台北慈濟醫院ECPR推行的成就。

會中也邀請Dr.Cindy Hsu發表演講,主題為「ECPR以及心臟驟停患者的治療新方向」。透過數據分析及經驗回顧,Dr.Cindy Hsu指出,未來將著重框架思考的跳脫以及新科技的研發,期待能降低治療阻礙、提升存活率;而如何改變「將心臟驟停患者送往醫院」的傳統思維,並找到將葉克膜推向院外、讓患者更快接受急救治療的方式,將是醫療團隊對於ECPR最重要的願景。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團隊亦針對上述分享提出見解與疑問,同時評估未來在地推動的可行性。而後,雙方進行個案討論與實地走訪時,Dr. VanEpps也給予回饋,充分讚賞醫療團隊在個案治療時的細緻診斷。

會中,Dr.Cindy Hsu以「ECPR以及心臟驟停患者的治療新方向」為主題發表演講。
會中,Dr.Cindy Hsu以「ECPR以及心臟驟停患者的治療新方向」為主題發表演講。

提供患者有效治療、優質預後是醫界最重要的目標,期待雙方的寶貴經驗能夠讓更多患者受惠,也讓台北慈濟醫院更上層樓,成為醫界標竿。

撰文/ 鄭冉曦;攝影/連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