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大選結果與英法即將大選的可能國際影響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賴怡忠

今年六月很熱鬧,不僅印度大選結果在6月1日出爐,歐盟議會也在6月6日─6月9日舉行,這兩個選舉就包含了地球二十一億人口,可說是地表最大的選舉運動。同時英國也將於7月4日舉行大選,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歐盟議會選舉結果出爐後,立即宣布解散國會並於6月30日─7月7日展開國民議會大選。這代表從六月到七月初,全世界幾個主要的民主國家都在大選,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值得分析。

莫迪旋風受挫,但印度人民黨(BJP)依舊牢牢掌握政權

六月一日印度聞名的七階段選舉投票結束後,開票結果與事前的預期大相逕庭。原先預期莫迪旋風會再度發威,甚至有預測認為在印度下議院543席次中,印度人民黨(BJP)可以更增加席次到達400席次之譜。但開票結果卻顯示印度人民黨(BJP)不僅沒有如預期大幅增加,甚至席次還大幅下降,只取得240席,連單獨過半都沒有。與上次(2019年)選舉印度人民黨掌握303席相比,這次印度人民黨失去了63席。

但由於印度人民黨與友黨選前就有「國家民主聯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NDA),而友黨此次的表現沒有大退步,因此這個聯盟總體取得293席,較需過半以取得執政的272席還多了21席。因各友黨本身的席次還不足以使其退出聯盟後會導致執政垮台,因此印度人民黨雖然沒有單獨過半,但對於這個執政聯盟還是具備主導權。

包括國大黨在內的反對黨,組成「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 National Development Inclusive Alliance, INDIA)的反對黨聯盟,此次大有斬獲,總共取得234席,較上次增加了112席,在其中,國大黨就增加了47席而達到99席國會席次。但由於國大黨席次還是印度人民黨席次的二分之一不到,加上此次反對黨聯盟的得票率為40.6%,小於執政聯盟的42.5%,而印度人民黨此次得票率36.56%,也就只是略小於上次得票率37.36%。得票率差距很小但卻導致席次的大幅流失,顯示單選區單席次選舉常會出現的得票率與席次之不對稱關係。因此這次選舉不太能被解釋為是反對黨的勝利,更多被視為是執政黨的失敗。

至於莫迪旋風不再,不少分析家認為這代表莫迪在第二任時推動的「印度教化」政策的魔力沒有發威,且引發穆斯林、基督教等在印度屬於少數宗教的信仰者之反彈。也因此預期莫迪進入第三任時,如果要推動其「印度教化」的議程,應該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莫迪本身也可能比較節制。

要如何預期莫迪3.0的政策與對外作為?

莫迪已經宣布新的內閣,看到的多是老面孔,包括國防、外交、財政、內政、商工部等都留任現任部長,因此預期「莫迪3.0」時代的對外與經濟政策與過去不會差太多。繼承高於創新。這也代表印度可能會高度專注在環印度洋區域,面對中國在尼泊爾、馬爾地夫、不丹等國的步步進逼,印度一定會積極佈局以對抗中國對這些國家影響力的擴大。印度現在和斯里蘭卡關係在改善的趨勢會持續,與巴基斯坦的對立也會持續,不會因為巴基斯坦年初的選舉結果而有所改變。

印度與中國關係在邊界問題無法處理下,要使雙邊關係正常化還是很困難的,即便中國五月開始派任大使赴印度上任,算填補了這十八個月的空窗。但雙方對彼此的不信任感還是很大。而近期印度與台灣的互動日益增加,除了舉行台印對話外,印度總理莫迪也公開在推特上感謝賴清德總統的祝賀,頗類似當年美國川普在就任前於推特高調表示收到蔡總統道賀電話之作為。台印關係看來是有升溫跡象。

但是印度因為希望拆解俄中合作,而拒絕在侵烏戰爭上譴責俄羅斯的態度會持續,新德里無意讓「四方安全對話」(QUAD)升級為軍事合作機制的態度也不會改變。QUAD因此不太可能取得在軍事安全領域的新進展,而會勢持續在科技、經貿、廣義的安全合作等議題發展。

歐盟議會選舉出現歐盟向右轉跡象,但沒出現極右力量大幅崛起的跡象

另外一個重要選舉是歐盟議會從6月6日到6月9日期間舉行大選,看到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團」(EPP),以及立場更右傾的「歐洲保守與改革者政團」(ECR)大有斬獲,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進步聯盟」政團微挫,而「綠黨」政團與「復興歐洲」政團的席次出現大幅下滑。

雖然整體來說,歐盟議會選舉結果顯示歐盟是向右轉的,但這不表示歐盟議會出現向極右大幅偏離的趨勢。首先,最極端偏右且帶有強烈疑歐色彩的「認同與民主政團ID」席次增加有限。其次,「歐洲人民黨團」(EPP)依舊強勢,與「社會民主進步政團」一起,無論之後是加上「復興政團」,或是考慮與更右傾的「歐洲保守與改革者政團」(ECR)相結合,都還是可以穩穩掌握過半席次。

大家對於「復興政團」比較沒有意見,但「歐洲保守與改革者政團ECR」除了有目前在義大利執政的「兄弟黨」外,還包括去年才下台的「波蘭法律與公正黨」等,波蘭「法律與公正黨」在執政期間與歐盟相當對立。因此「歐洲保守與改革政團」是否是個可被接受的右派政團,某些人對其還是很有疑問的,有人認為這更像是個右翼團體而不是右派政團。

但基本上,雖然「歐洲保守與改革者政團」(ECR)內部有這些組成,但這個政團還不能算是個極端宗派。只是這次這個「歐洲保守與改革者政團」(ECR)可能進入歐盟議會的執政聯盟,進而會影響歐盟執委會與理事會的重要人事任命,的確引發不少人的警戒。

歐盟議會選舉結果引發法國議會大選

法國總統馬克宏所屬的復興黨在此次選舉於法國內部受到重挫,甚至只有極右勢力的一半,這個發展導致法國總統馬克宏決定解散國民議會展開大選。如果照這個趨勢,馬克宏的政治豪賭是有可能會出現中間偏右的總統(馬克宏),與極右派的國會議長,甚至是極右派的總理。是否因此會出現右派總統與極右派總理的另類共治呢?

馬克宏會這麼做,可能是意圖激發法國主流對極右派上台的憂慮,進而在法國內部創造出一個能夠制衡在此次歐盟議會選舉一躍成為法國最大黨的極右勢力之氛圍。畢竟歐盟議會選舉法國投票率才只有52%,如果能以這個恐懼激發出包括原先沒投票的中間選民在內之更多人出來投票,加上這個操作也讓國民陣線領導階層頗感意外,因此是有可能挫敗代表極右力量的國民聯盟的上升之勢的。當然這個豪賭也可能翻車,畢竟現在國民陣線氣勢如虹

歐盟議會選舉表現不佳的執政黨: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愛沙尼亞、荷蘭

馬克宏進行政治豪賭因為他相信法國反對極端派的主流共識會使他過關,德國蕭茲總理的處境則更糟糕。德國基民黨聯盟此次歐盟議會選舉獲得三成選票,極右派另類選擇黨(AfD)以16%選票成為第二大黨,而德國紅黃綠「交通燈」執政聯盟得票率加起來才與基民黨聯盟差不多。社民黨更從2021年國會選舉的最大黨,掉到第三大,還差一點被德國綠黨超越。這個狀況會讓德國總理蕭茲更不敢解散國會,因此預期德國可能會等到明年下半年,現任國會議員的任期接近屆滿前,才會展開大選。

另兩個在此次歐盟議會選舉狀況不佳的執政黨是匈牙利執政黨與斯洛伐克的執政黨。總理歐班(Orban)在過去縱橫匈牙利政壇多年,在兩年前大選其執政聯盟還拿到54%單獨過半選票。在這次歐盟議會選舉中,雖然執政聯盟依舊是最大黨,但下降到45%,而新成立的挑戰者政黨,由歐班總理的前盟友Magyar領導,一躍取得30%得票率,歐班現在受到真正的挑戰。

斯洛伐克執政的方向黨於去年的議會選舉中取得23%選票,但此次淪為第二,去年在斯國議會選舉得票第二的進步斯洛伐克黨,取得27.8%成為第一。同為斯洛伐克執政聯盟之一的「聲音黨」,從議會選舉的14.7%慘跌到在歐盟議會選舉中只拿到7.2%。

在歐盟議會選舉表現不佳的執政黨,還有愛沙尼亞、荷蘭、立陶宛,捷克,斯洛維尼亞等國。愛沙尼亞執政黨掉落得非常明顯外(得票率從32.10% 掉到17.90%),荷蘭在上次國會選舉一躍成為最大黨的極右派勢力,在此次得票率大幅下滑。而立陶宛、捷克、斯洛維尼亞等國雖然看到之前國會大選的最大政黨在歐盟議會選舉掉落為第二,但與第一名政黨差距還沒有很大。

歐盟執委會與歐盟理事會的可能走向

由於歐洲人民黨團(EPP)此次在選舉大有斬獲,社會黨團只有略掉,而自由黨團雖然失去不少席次,但與歐洲人民黨及社會黨加起來,還是在720席歐盟議會佔據400席次,再加上法德領導者都願意支持馮德萊恩,因此現任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預期會連任成功。只是她的連任需要法國總統馬克宏領導的自由黨團之支持,在馬克宏解散國會展開選舉時,就可能會無法針對執委會主席一事展開投票,因此馮德萊恩的確認連任歐盟執委會主席,就可能要稍稍等到法國國會選舉結束。

同樣的狀況也牽涉到歐盟外長。現任外長博瑞爾(Josep Borrell)不會續任,而繼任者以現任愛沙尼亞總理卡拉絲(Kaja Kallas)最被看好。但一方面最支持卡拉斯出任歐盟外長的也是法國總統馬克宏,因此在法國忙著國會大選時,要能迅速協商而確認卡拉絲擔任歐盟外長就可能要等等,此外,卡拉絲所屬政黨在此次歐盟議會大選表現不佳,雖然對整體席次影響不大,但對於卡拉絲擔任高位的正當性總是會引發討論。但基本上,這些爭議應該不會影響卡拉絲擔任歐盟外長的機會。

歐盟理事會主席預期可能會是由葡萄牙前總理柯斯塔(Antonio Costa)繼任,以取代要卸任的米歇爾(Charles Michel)。柯斯塔除了有葡萄牙本身的支持外,也有德國總理蕭茲的背書。

由於綠黨在此次歐盟議會選舉的大幅衰落,與新議會偏保守的組成,這次選舉也被認為是選民將綠能改革與物價飛漲做出連結後的反彈,因此過去在歐盟議程中有核心地位的綠能、氣候變遷等議題,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歐盟新三巨頭如果確認是以上三人出任,對俄羅斯的態度應該會變得更強硬,卡拉絲對中國態度可能會比博瑞爾更強一些,包括她曾公開對新疆問題表示中國的做法近似對維吾爾人展開類似大屠殺作為(Holocaust)。但她也說過在俄烏戰爭期間,(為了專心對付俄羅斯之故)歐洲無法將中國視為對手。因此還需再觀察以理解歐盟新團隊的對中國態度。

由於之前也曾盛傳卡拉絲有意接任北約秘書長,而新任北約秘書長預計要在今年十月產生,以繼任至今已擔任十年秘書長的史多爾騰貝格(Yens, Stoltenberg)。如果卡拉斯確認擔任歐盟外長,新任北約秘書長就應該會在前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以及日前自行宣布參選的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Klaus Iohannis)中選出。目前似乎是荷蘭總理的呼聲比較高。

歐盟向右走,英國向左走?

相對於歐盟議會選舉出現的向右傾趨勢,即將於七月四日舉行的英國大選,現在民調是工黨全面領先執政的保守黨超過20%,因此預期應該會出現政黨輪替,工黨於在野十四年後再度回朝執政等結果。選舉結果應會出現英國向左轉,與歐盟議會的走向相反。

一般來說保守黨的外交會強調與美國的特殊盟誼,而工黨則更強調英國與歐洲的聯繫,這個工黨也不例外。除此以外,工黨影子外長拉米(David Lammy)個人也多次出訪北非與中東,因此對於現下的以哈戰爭肯定會花費更多心力。

在對中國的態度上,影子外長拉米承認中國力量的龐大(中國經濟是英國的四倍),提到中國對英國展現系統性挑戰,中共對英國也是安全威脅。但拉米無意對中脫鉤,但是要去風險(de-risking)。英國對中國的政策必須同時呈現挑戰、競爭,以及不排除與中國合作等三面向。這與歐盟2019年的對中國定位相當類似。

因此應該可以預期,政黨輪替後的英國會更傾向歐洲一些,這在拜登執政時與美國關係應該不會有問題,但如果川普再度上台,英美關係可能會進入比較動盪的時期。英國對中國的政策與態度可能更與歐洲同步。但因為英國已經脫歐,因此如果出現政黨輪替後,英國外交操作可能會更重視G7與聯合國安理會的平台。

歐盟選舉結果對俄烏戰爭與涉中議題的可能影響

此次歐盟議會選舉出現疑歐親俄政治勢力大舉擴張,高調進入歐盟議會的狀況。雖然主流多數派依然是挺烏抗俄,支持歐盟整合的勢力,但親俄疑歐勢力開始進入歐盟議會,無疑會讓歐盟議會的發言出現微妙變化。要求烏克蘭就地與俄羅斯停火,甚至建議烏國認輸以求和的呼聲,可能在歐盟議會的發言會日益加大。

由於不少疑歐親俄政黨對中國的態度也相對友善,這在未來會如何影響歐盟整體對台灣的態度,需要進一步觀察。但歐盟議會的討論中可能會出現挺中國忽視台灣,或是認為台海安全與歐盟無關的發言,這些在未來都可能會出現。

但是歐盟議會對中國強硬的議員不少人此次也高票連任,因此雖然親中挺俄的聲音可能會在歐盟議會變得相對大聲一些,但還是無法撼動歐盟議會整體對中國反民主作為的厭惡與反對,也不會逆轉歐盟議會挺台灣與支持台海安全的主流共識。惟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不少執政黨在歐盟議會選舉失利,這會如何影響他們之後在國內的選舉表現,會需要對個別國家的仔細審視。台灣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展開對歐外交的新一波體檢。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

歐洲,挺住!──歐洲議會選舉,法德等國極右派勢力為何大勝?

賴清德總統520就職演說後──中共對台軍事外交作為與國際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