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臘八節/李冬梅

李冬梅

臘八節,這個源自古代祭祀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如期而至。它猶如歲月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厚的民俗風情。

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八,人們就該上街採購年貨,各類廟會也開始操辦起來,空氣中的“年味兒”漸濃。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在很多地區都有流傳,關於臘八粥的傳說也有很多版本。其中一種說法是,佛祖釋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成道,古印度人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

這一天,各寺院也會舉行法會,效仿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穀和果實等煮粥供佛。有的寺院會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化來的各類五穀雜糧等煮成粥散發給窮人,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佛粥”。

在中國古代,“臘”本是種祭禮,每年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秦漢時期,臘月初八被定為臘祭之日。直到南北朝時,“臘八節”才逐步被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節日。佛教傳入後,與傳說中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合二為一,臘八節借此擴大了其在官方和民間社會的影響,得以最終形成。

記憶中,每到臘八節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窗臺上,臘八粥的香氣便彌漫在空氣中。母親會把糯米、紅豆、花生、桂圓、蓮子等食材放在鍋裏,再加入適量的糖,熬煮成一碗熱氣騰騰、香甜可口的臘八粥。

每一種食材都被精心挑選,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紅豆的圓潤,象徵著幸福美滿;糯米的粘性,寓意著團結和睦;桂圓的甘甜,傳遞著親情的溫暖;花生的香脆,象徵著生活的多姿多彩。這一碗臘八粥,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它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許。

在寧靜的冬日,我們一家人圍坐在爐火旁,屋內被溫暖的爐火和臘八粥的香氣填滿。媽媽輕輕攪動著鍋裏的臘八粥,動作熟練而又溫柔。爸爸坐在一旁,微笑著看著媽媽忙碌的身影,眼中滿是愛意。我和姐姐弟弟則圍在桌邊,焦急地等待著臘八粥的出鍋。我們的小鼻子不時地翕動著,試圖捕捉到那誘人的香氣。

當媽媽終於宣佈臘八粥煮好了的時候,我們就歡呼雀躍起來。媽媽小心翼翼地盛了第一碗臘八粥,送到年邁的奶奶手中。奶奶接過碗,滿是皺紋的臉上綻開了笑容。她輕輕吹了吹粥,然後,慢慢地喝了一口,那滿足的表情讓人感到無比幸福。

第二碗粥當然是給爸爸的。爸爸端起臘八粥,先湊近鼻子細細聞一聞臘八粥的香氣,然後閉上眼睛,似乎在回憶著過去的日子。過了一會兒,他睜開眼睛,微笑著對媽媽說:“這臘八粥,還是那麼好喝。”媽媽聽了,也笑了起來,那笑容中充滿了幸福和滿足。

我們則顧不得形象,大口大口地喝著臘八粥。即使臉上沾滿了粥,也絲毫不在意。喝完一碗,還吵著要再來一碗,那熱鬧的場景讓人感到無比溫馨。

在無數個冬日的午後,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臘八粥,分享著彼此的故事和歡笑。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了,留下的只有滿滿的幸福。

轉眼,又是一年臘八節。雖然父親已離開我們多年,但在每一個寒冷的冬日裏,母親每煮一鍋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都會先盛一碗,放在父親生前的座位上。我們就會覺得父親仍陪伴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