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這一刻的政策不是取決於醫學,是人民對社會的想像

照片提供:《天下雜誌》
照片提供:《天下雜誌》

整理:天下編輯部 照片提供:《天下雜誌》

2021天下經濟論壇夏季場今(15 日)全線上舉行。今年以「超越逆境 超前突圍」為主題,聚焦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進入新的權力競賽,新常態下,企業的新風險、新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台灣疫情表現相較歐美好,接下來該思考的是,我們要堅持沒有新增病例、或是和病毒共存;他也認為此次疫情雖然造成衝擊,卻也讓台灣加速數位轉型,不用重複別人犯過的錯誤。以下是他在2021《天下》經濟論壇夏季場演講精華:

2019年底,COVID-19在地球上出現,到現在在全球肆虐一年半,各地開始出現新常態。

很多人幻想說,病毒是不是有可能從此在地球上消失,答案是不可能,我們要試著與它共 存。套用知名連續劇的台詞,以前的生活「回不去了」。

去年開始,我每天在市政會議上要求幕僚回報2個數字,一個是全世界新增確診數,一個是美國新增確診數。美國是影響台灣最大的國家,從每天的案例數判斷美國的政經局勢,比看納斯達克還準。

台灣防疫比歐美好,但民眾期待+0

目前全美國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超過60萬,比兩次世界大戰相加還多,死亡率1.8%,就一 個疾病來說,這樣的數字不算低。至於台灣的情況,雖然今年5月15日突然上升,但我覺得台灣的防疫表現還是相當好,不到兩個月時間,雙北每天的新增病例數都壓到十來個,控制得相當快。

但我們不可能靠三級管制支撐社會運作,如果一直這樣,因為沒有工作而餓死的人,會比病死的還多。但因台灣民眾期待完全沒有病例出現,我們只好一直維持三級警戒。

美國已經有50%的人口接種兩劑疫苗,每天還是有超過1萬人感染,但大聯盟照打、爆米花照吃,他們也不在乎;英國首相強生也宣布解封。歐美國家的態度是,如果新冠肺炎沒有造成醫療崩潰、太多民眾死亡,就不要實行太多管制。

坦白講,這一刻的政策決定不是取決於醫學,是人民對社會的想像。我們要學歐美,還是要堅持每天的傷亡是 0?

台灣要思考的是,疫苗什麼時候會來,我們要怎麼過渡到這個階段?但若大家撐不下去,終究要慢慢放鬆管制。打疫苗是疫情的最終解決方案,但在這之前還有很多事要做,我們要改變社會結構。

今年2月,台北市政府發表了後疫情時代的產業政策白皮書,厚厚一本,講穿了只有一句話,就是數位轉型。危機就是轉機,每次危機,都會強迫我們往前跨出一步。

遠距系統早就有,疫情逼使大家用

舉例來說,台北市政府的遠距會議系統早就買了,但同仁都不想用,疫情期間,我要求台北市政府所有會議不准停開,全部改用線上會議、線上簽到;如果要領顧問費,直接使用電子支付、提供電子發票。現在市政會議全部都用視訊會議,同仁都習慣了。

另外,台北市政府4年前開始發展酷課雲,放了許多教學影片在網站,一開始大家都不想看,但疫情一來,強迫要停課,短短半年的觀看人數,比過去4年加起來還多。

台北市有236所國小、國中、高中,我已經下令,不管疫情狀況,都要做好今年9月準時開學的準備,包含學生的上課設備、系統建立、電子註冊等,所有系統都要做起來。

2020年,台灣防疫太成功,失去數位轉型的動力;今年5月開始的疫情,表面上對台灣有衝擊,但我們也因為這場衝擊,有機會檢視全世界去年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後來居上的優勢,不用重複別人犯過的錯誤,反而可以參考別人做過的東西,讓數位化往前。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以前在台大醫院外科都告訴小醫生,只要活得夠久,永遠都有新的題目出現。

過去疫情最難纏的是醫院,教科書從來沒有教過說,最難纏的會是批發市場。我們發明很多新戰術,因應疫情,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