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幹真心話】外派工作,光靠夢想不夠:「想換個環境試試看」的,通常很快就離開了
作者:Poly/換日線專欄
現在社會上的風氣,經常鼓勵大家「跳脫舒適圈」,再加上近幾年外派、海外求職風氣盛行,許多人抱著雄心壯志,想到國外闖出一片天。
不過,外派經歷已經超過 5 年的我,也想在這裡提醒大家:離鄉背井的外派工作,絕對不是光靠「勇氣」、「抱負」和「夢想」,就可以做下去的。事實上這些年來「鎩羽而歸」者眾,只是媒體報導,大多只談成功例子而已。
因此,透過以下的文章,想和讀者朋友們分享筆者實際外派馬來西亞多年的經驗,也提供對此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外派真正的考驗,在「文化」和「心理」
首先,外派工作的難處,其實通常不是「工作本身」——在國內或國外工作,遇到的職場專業問題老實說不會差太多。至於許多人談到的「語言」,通常準備好要外派的人,都要經歷層層考核與面試,語言只是第一關,所以其實問題也不太大。筆者認為,外派最辛苦的,還是「文化」和「心理」。
每個國家的風俗、民情均不同,不同種族、族群的習慣也不同。因此到了當地,不論在職場或生活中,不同「文化」的磨合與適應,會是第一個大考驗:
例如當我剛來到馬來西亞時,曾以為「同文同種」的馬華(馬來西亞華裔)同事,應該是最好相處的人了;但等真正到了當地之後,才發現情況並非如此。雖然彼此語言相通沒有溝通障礙,但在當地馬華同事們的眼中,我們仍是外派一陣子後就會離開的「外國人」。此外,由於台灣人多擔任幹部,更讓他們感覺有距離,甚至會有部分排擠孤立台灣同事的情形——馬華在「馬來人優先」的相關國家政策上,已長期感到受到不公待遇,因此面對「外國人」主管時,難免較容易產生排斥心理。遇到這種情形,只能用時間和耐心來證明真情:我們自己租房買車、積極融入當地生活,證明我們不只是「過客」而已。
文化不同或能逐漸習慣、融入,外派最苦的,還是心理。
舉例來說,在台灣時,你若不喜歡某個同事,可以敬而遠之、減少不必要的接觸,至少下班後就不用再看到對方。但在國外派駐,大部分公司都有員工宿舍和餐廳,所以下班之後、吃飯時間,還是會看到那位同事,更慘的是連周末都「躲不掉」:
為什麼呢?因為台灣許多海外企業,都位在工業區或郊區,一來通勤不方便與安全考量,二來出了廠區人生地不熟,公司多會備車、甚至附司機,方便員工辦公與假日時外出之用。但由於成本考量,通常都要簽派車單,並且「希望」要坐滿一定人數,才能一起行動。換言之,到了週末要出外購買生活用品?也要和同事們一起約個時間出發。你可能想去其他地方逛逛?先揪到同行的乘客再說。
此外,有家庭的人考量更多:並非每間公司,都願意讓你攜伴侶、家人同行。如果長期分隔兩地,必然會有許多出發前難以想像的考驗。
舉例來說,我兩胎剖腹產,都是自己進手術房。孩子抱出手術室後,看到的第一眼都是我的母親。生完老二那次,先生更因公事繁忙,幫我搬入月子中心後就得趕搭飛機回去上班。就算我可以釋懷,他也難免覺得遺憾。
兩個孩子滿 6 個月之前,我都留在台灣。先生在孩子 2 、 3 月時回馬國工作,之後都是兩邊的媽媽幫我一起照顧——身體上的疲憊還可以接受,但心理上的空虛真的無法彌補。長子還曾經在假日時看到別人爸爸帶小孩出去玩,轉頭問我:「爸爸呢?」我無法取代父親的角色,只能一直告訴孩子「我們很快就會相聚」。
許多家庭都為了生活分隔兩地;或者忙到沒時間陪伴小孩。但誠心建議在外派工作前,還是要審慎思考一下,自己能否接受與家人長期分離、聚少離多的心理磨難。
外派「比較高薪」、「發展機會大」?未必如此
除了職場、生活上的壓力,還有外派市場的現實問題:現在打開人力銀行的網站,幾乎每間有海外據點(或辦公室)的公司都在徵外派人才,且大多徵的是「儲備幹部」。
但是,公司真需要那麼多儲備幹部嗎?真有那麼多外派的位置嗎?第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公司以儲幹的名義招攬人才,通常會在台灣總部培養訓練一段時間,才視情況外派;但如果培訓成果不佳、或是暫時沒有位置,你就會以儲幹的名義留在總公司,「等待適合的時機」。原本期待的外派高薪、國外生活全部無限期延期,變成只是領著跟其他人一樣薪水的「儲備幹部」而已。對公司而言,這樣的策略很合理:因為台幹畢竟名額有限,而總公司也需要人力。但對想外派的人來說,這無止盡的等待簡直是酷刑。
第二的問題的答案,則要依國家而定:東南亞像是泰國、馬來西亞這些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通常位置都被「卡滿了」。其他國家的流動率比較高,比較常有空缺。但流動率高,也就表示⋯⋯可能這個位置考驗更大,並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另外,台灣在外設廠的公司多以傳統產業為主,總公司也會希望透過「在地化」降低成本——訓練當地人員取代台幹,是近年來越來越盛的風氣。同時外派台幹的薪資加給等福利,也不像早年那樣的「美好」了:台幹「責任制」無償加班是應該的,因為你的階級、薪水比較高;當地員工則一切按照當地法規來,該給多少絕對不短少。
有的人以為東南亞的假期多,甚至可以「台灣、當地兩邊放假」。但其實當地放假、台灣沒放的時候,台幹還是得隨時待命,經常來自總公司的電話響個不停,頂多對方加一句:「不好意思打擾你的假期⋯⋯」。
我一位朋友的先生長期外派大陸,後來決定回來的原因,就是因為薪資問題——他在台灣加班時有加班費,但外派有加給卻沒加班費。他後來算一算,其實薪資 / 工時比差不多,何必拋家棄子、離鄉背井?
外派工作是嚴肅決定,「試試而已」必然難以為繼
其他還有很多:包括「返台假」的計算,有的公司不把飛行時間列入,我朋友被派去印度,每次來去都還要在新加坡等待轉機——他的返台假就因而減少許多。或者,回台假期是否要回總部報告;總部與派駐地各類法規、工作習慣的不同,要如何自己從中找到解方;薪資如何匯款、稅務如何計算⋯⋯等零零碎碎的問題累積起來,很可能都成為讓人對外派工作,從「躊躇滿志」到「心灰意冷」的原因。
在異鄉的這 5 年時間,我看到一位女同事離開回台灣結婚、兩位男幹部分別自願 / 非自願調回台灣「挽救家庭」、兩位男同事與當地馬華結婚、一位女性與當地馬華在一起⋯⋯。這些例子不是證明「愛情有多重要」,而是隻身在外工作者沒有親人、朋友在旁,與當地人的友情很容易就昇華成愛情。而公司通常都樂見其成——因為你就牢牢綁在這裡。
現在,每當有新人報到時,我都會不免俗地問一句:「為什麼想出來工作?」大部分的人都回答「想換個環境試試看」———但通常這樣回答的人,最後都沒有辦法留下來。
因為外派這份工作,不是讓你用來「測試」離開舒適圈的滋味,或是「逃避」目前環境的不順遂的:離開舒適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跨部門、跨產業,甚至砍掉重練新的專業。如果只是抱持「換個環境、看看會不會更好」的心態選擇外派,更絕不足以應付即將面臨的職場、生活、文化⋯⋯上的種種壓力。
這不是一場可以「說走就走的旅行」:離開需要很大的勇氣,到了當地,更會像是把身體血液全部抽乾,再注入全新的血液一般——很痛苦,但熬過才能真的「脫胎換骨」。在這裏,誠摯地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仔細想想你的目標、做好功課與心理上的準備,才能夠讓這場人生最盛大的壯遊更加輝麗。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台幹真心話】外派工作,光靠夢想不夠:「想換個環境試試看」的,通常很快就離開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你不是去了好地方嗎,幹嘛想台灣?」──被另眼看待的台灣鮭魚族,思索鄉親們的「被分手」心態
從「你加班,我泡茶」到「你創業,我失業」──台商、台幹南進,別重演在中國的失落
作者簡介:
Poly,原本是每天捷運通勤的 OL,後來變成跟隨丈夫旅居馬來西亞的中英譯者,目前與先生及兩子居住在吉隆坡的蛋殼區,利用照顧孩子的空閒之餘兼做翻譯。在帶領孩子體驗多元生活的同時再度喜歡上馬來西亞,目前努力在保有自我及育兒中間取得平衡。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