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下一步怎麼走?彰化衛生局長葉彥伯:健保、商保應聯手化解民眾負擔
隨著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增加,但健保保費長期未大幅調整,導致財務缺口擴大,專家對此提出看法和解方。(圖片來源/freepik)
台灣醫療制度以全民健保為核心,但目前面臨多重困境,也迫使未來的醫療改革成為重要議題。
當中,健保財務困境是最大挑戰之一。隨著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增加,但健保保費長期未大幅調整,導致財務缺口擴大。醫療成本上升、醫護人力短缺等問題,也使健保體系壓力加劇。此外,部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偏鄉地區醫療資源匱乏,進而造成醫療可近性產生差距。
其次,健保支付制度被批評為重治療、輕預防,過度依賴診療服務以換取報酬,忽視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這也導致醫療資源集中在短期治療,而非長期健康管理,進一步加重健保負擔。
究竟台灣醫療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現任彰化縣衛生局局長、台灣篩檢學會理事長葉彥伯,曾在彰化縣內多起食安事件中被媒體稱為「食安英雄」,並在新冠疫情期間與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陳秀熙一同進行彰化「萬人血清抗體」調查,是國內第一次使用科學性的方式進行的檢驗,並對後續疫情發展、政策制定提供幫助。
葉彥伯自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擔任住院醫師期間意識到「社區導向基層醫療」(COPC)的重要性,便於1992年赴彰化縣芳苑鄉衛生所擔任主任兼醫師一職,4年後獲聘為彰化縣衛生局第一課課長,此期間進修攻讀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陳秀熙是葉彥伯的指導教授,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也曾指導過他。
2004年8月,葉彥伯接任彰化縣衛生局局長,歷經不同黨派縣長,為彰化縣政一級局處長歷經最長任期之局長,任內歷經塑化劑事件、黑心油事件等案,曾被媒體稱為「食安英雄」。
在醫療專業、公衛以及行政領域服務多年,站在第一線的葉彥伯深知台灣醫療、健保面臨的種種問題,在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葉彥伯先從民眾篩檢這塊指出,「每個民眾罹癌的風險不一樣,風險高的應該每年都要做篩檢,風險低的其實可以考慮4-5年,對民眾也比較方便,針對風險高的去做就好,政府的資源也會更有效地運用,不需要每個人都撒網捕魚。」
延伸閱讀:全球首創》台大醫院結合9縣市創大腸癌、胃癌「二合一癌篩模式」 降3成胃癌發生率
不過葉彥伯也強調,這部分就是對醫療跟公衛都是挑戰,「因為你要把病人做區分,實務上不能弄得太複雜,不然也沒辦法執行。」
癌症篩檢應依風險分層,英國醫療體系架構完整可參考
他提到上個月去英國,看到英國有幫有家族史的婦女做基因檢測,「他家族分層分10幾種,有些是直接要做核磁共振、有些是做一般的篩檢,那英國為什麼能夠分得這麼複雜,第一個就是它有完整的資料去預測風險,透過大數據分析,就可以分得很細;再來就是服務體系,英國因為基層醫療很強,有基層醫療醫師去跟民眾解釋,有必要做基因檢測再來評估講解,再告知民眾是要每年做篩檢還是多久做一次。」
「所以你要做這麼精準的服務時,體系的架構、資料的架構都要調整,不能讓第一線人員覺得很麻煩,也不能太複雜。」葉彥伯強調。
不過葉彥伯也強調,這部分就是對醫療跟公衛都是挑戰,「因為你要把病人做區分,實務上不能弄得太複雜,不然也沒辦法執行。」
他提到上個月去英國,看到英國有幫有家族史的婦女做基因檢測,「他家族分層分10幾種,有些是直接要做核磁共振、有些是做一般的篩檢,那英國為什麼能夠分得這麼複雜,第一個就是它有完整的資料去預測風險,透過大數據分析,就可以分得很細;再來就是服務體系,英國因為基層醫療很強,有基層醫療醫師去跟民眾解釋,有必要做基因檢測再來評估講解,再告知民眾是要每年做篩檢還是多久做一次。」
「所以你要做這麼精準的服務時,體系的架構、資料的架構都要調整,不能讓第一線人員覺得很麻煩,也不能太複雜。」葉彥伯強調。
葉彥伯指出,健保要考慮到財務支出結構的長期規劃,讓民眾了解什麼錢要自己出,並把商業保險拉進來談。(攝影/陳稚華)
健保、商保、自費應結合,且商保要創新
而健保點值爭議不斷,2025年度健保總額預算於9月25日協商,醫院部門的醫界代表提案編列247億元改善點值,卻遭付費者與健保署反對。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9月30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批,總統賴清德選前開出「健保點值1點1元」的政見跳票,且今年7月立法院會才通過主決議,要求衛福部進行健保改革,明(2025)年6月底前需達到平均健保點值1點0.95元目標,但衛福部明年公務預算,卻沒編列700億元的健保財務缺口,藐視國會的決議。
對於健保點值,葉彥伯點認為已經有很多人談過了,但他強調醫療的支出一定是成長的,醫療進步代表能改善生活品質、改善壽命,「現在的關鍵是錢要誰出,卡在這裡,錢誰出又要兼顧到政府的健康平等立場,不然健保就沒有價值了。」
他表示,健保要考慮到財務支出結構的長期規劃,讓民眾了解什麼錢要自己出,「國外很重要的經驗是他們把商業保險拉進來,甚至有些國家是國家的保險跟商業保險,透過法令有一個互相整合機制。台灣現在其實很多人都有商業保險,只是說怎麼讓商業保險結合進來,我們的思考不能永遠只有在政府跟民眾自費,要適度把商業保險機制一起拉進來,但商業保險要創新。」
避免高自費醫療造成民眾「剝削感」
葉彥伯提到商業保險分很多種,在美國主要都是商業保險,不同公司商業保險保的項目不同,「美國去應徵工作都會先問你的商保保障哪一些,假如去公部門通通都有,私部門好的公司就比較好,所以商業保險要有創新。」他認為純粹靠自費以後民眾負擔太大,所以還要有一個商業保險機制去平衡,「現在就是國家給的保險、商業保險、自費這三個要重新有一些創新的思考。」
他也指出,國外其實都有很多研究,但是否要執行還是得看政策,「你要是在思考上沒有先這樣看,永遠會陷在這邊沒什麼突破,然後醫療科技跟藥物的進展沒辦法跟上,現在不處理這些,慢慢會看到不同階層會產生剝削感。」
葉彥伯舉例,假設現在民眾骨折,醫師告訴你用最新的醫材要多付30-50萬,但用健保的民眾可能就會覺得好像用比較差的,「當自費醫材越來越普及時,無形之中你要去避免那個剝削感,它不見得差別那麼大,所以還是要有一些機制把那個基準維持住。再來就是衛教,不要讓民眾覺得用50萬或用健保的就真的差那麼多,有時候它的影響沒有那麼大,像白內障現在一個水晶體有到10幾萬的,但不要忘記在社會階層上不要造成剝削感,然後基礎的保障也都應該有。」
他強調,現在要是沒有這樣去平衡、完全用商業走向的話,在另外的角度就會造成剝削感。
許多自費醫材價格高昂,對許多民眾會造成剝削感。(圖片來源/freepik)
不能只談「精準醫療」,「精準公衛」才能普及大眾
不過葉彥伯表示,這些挑戰都是可預見的,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都做得很好,台灣也沒有做得那麼差,「但是現在在一個醫療科技大幅創新的階段,要思考這些問題。」
另外他強調,不要只談「精準醫療」,而是要開始走「精準公衛」,「精準醫療它貴,而公衛本身是扶貧濟弱,這個要平衡,精準公衛才會是普及的。就像一支疫苗政府讓全體民眾都打,所以至少有50-60%民眾受益、兒童8、90%,這就是健康平等,但像有些疫苗如帶狀皰疹疫苗是自費,打2劑要2萬塊,就只有有能力的才能打。」
未來,台灣醫療改革需著重於健保財務可持續性,需要調整保費、擴大收入來源、加入商業保險的思維。此外,專家也強調改善醫療資源分配、推動預防醫學及提升長期照護體系,也是台灣醫療邁向更公平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更多信傳媒報導
大罷免時代來臨 台中藍營三位新科立委遭鎖定 目的在挫盧秀燕銳氣
體育要發展適合國情的生態體系
用 AI 打造個人化體驗 你夠了解消費者的購物人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