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來的癌症!食道癌還有這些危險因子!
食道癌在國人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中排名第9,以標準死亡率觀察,食道癌二十年來其盛行與死亡率均超過以往兩倍之多,令人不可不慎。
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李章銘醫師曾接受《好心肝》採訪指出,食道癌被稱作「吃出來的癌症」,是體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尤以「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為食道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國內患者8成以上與此有關;但仍有不菸不酒不檳榔的人也得食道癌,目前研究與愛吃醃漬食物、加工肉品與燙口的熱食熱飲有關,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將超過65℃的熱飲訂為可能的致癌因子。
此外,過去食道曾經受傷、有食道蠕動障礙如食道弛緩不能導致食道黏膜發炎,或罹患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反覆受胃酸灼傷造成細胞變性等,也都可能導致食道癌。
食道黏膜因缺乏感覺受器,因此早期無明顯症狀,不痛不癢,當出現症狀如吞嚥困難、覺得喉嚨卡卡時,多半腫瘤已阻塞二分之一的食道了;也因為食道與呼吸道接近,當腫瘤壓迫到呼吸道時,容易出現咳嗽、嗆咳、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難等症狀。當症狀出現後,多半已進入中晚期,預後較差。
食道癌的患者應積極接受手術。由於食道從頸部、胸部到腹部,範圍廣大,過去需要開膛剖腹才能進行切除與重建手術,近年因為內視鏡技術演進,可採取腹腔鏡、胸腔鏡甚至以達文西機器手臂等方式,可以縮小傷口,患者恢復更快。更早期的食道癌甚至可以經由內視鏡局部黏膜切除,就可成功地控制腫瘤,而不需要進行食道切除的手術。
要防範食道癌,應避免不良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如果有上述與食道癌有關的生活習慣或有家族病史,建議在50歲時做一次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再視檢查結果遵循醫囑治療或追蹤,尤其有菸、酒、檳榔習慣超過10年的人,終其一生有20~30%會發生食道癌,必須定期追蹤檢查,不可輕忽,以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得到最佳的腫瘤治療機會。
看更多相關新聞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藥物給付太嚴格 台大癌醫抱不平
腹脹、腹痛,竟是罕見小腸癌!醫提醒 6 症狀快就醫
50歲男狂嗑菸酒檳榔暴瘦7公斤「雙癌鎖喉」罹下咽癌食道癌
方文琳罹食道癌、女兒1數字發現!認每天喝高粱、愛熱湯害的…嚴凱泰、安迪都因此癌離世,醫示警6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