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丸半小時後以為急性過敏 醫推測可能「中毒」了

海鮮過敏,其實可能是組織胺中毒!組織胺中毒常發生於已腐敗的鮪魚、鯖魚、鰹魚等鯖魚科魚類,或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且高溫烹煮無法消除組織胺,如分布不均勻,少量就可能引發中毒。毒物科醫師分享,曾有名女大生,食用虱目魚丸半小時後現頭暈、頭痛、胸悶、呼吸急促等,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改善。

衛福部食藥署衛教資訊指出,組織胺是在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不容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一旦產生就不容易去除,常發生於已腐敗的鮪魚、鯖魚、鰹魚等鯖魚科魚類,又被稱為「鯖科魚類中毒症」,一旦鮮度保持不良,受到細菌作用便會轉變成組織胺,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非鯖科魚類也常發生。

台北榮總今天舉辦「從學界的觀點看近期台灣食安事件政府和業界的管理及因應對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分享,曾有名將升大學的少女,和家人在家裡聚餐吃海鮮,餐後半小時走到附近超市購物,就出現頭暈、頭痛、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差點整個人倒下去,送醫後雖意識清楚,但血壓偏低、全身冒冷汗、皮膚起紅疹等,「這種情形一定懷疑是食物過敏」。

洪東榮解釋,許多過敏性休克的患者,都是吃海鮮引起,用藥後通常能在短時間緩解,抗組織胺用了往往也很快恢復,因此很多人認為是食物過敏,但這名少女過去沒有相關食物過敏紀錄,詢問之後強烈懷疑是虱目魚丸釀禍,但其他家人並未出現症狀。

她後來與家人到日本料理店用餐,吃了其他海鮮,又引發頭暈、噁心、胸悶、紅疹等症狀,但症狀較前一次輕,血壓也沒有往下掉,經抗組織胺與類固醇後,很快就緩解,洪東榮推測,可能是組織胺中毒,至於全家只有一人出現症狀,則可能是因為少女本身,分解組織胺的酵素活性很差,導致對於毒素的代謝能力較差、容忍量低。

食藥署衛教資訊提到,烹煮雖可殺死細菌,但無法消除所產生的組織胺,且魚肉組織胺含量分布並不均勻,導致有些病患雖食用量少卻中毒症狀更明顯,中毒症狀通常於食用後數分鐘至4小時內出現,症狀約持續3至36小時,包含皮膚、腸胃道、心血管、呼吸與神經症狀等,「組織胺中毒與食物過敏的症狀十分相似,不僅患者本身,就連醫院或診所的醫生也常常誤判,使得組織胺中毒的案件數被低估。」

洪東榮提醒,組織胺中毒和儲藏以及運送的條件都有關,台灣容易出現高溫,而這是往往可能成為細菌的溫床;另外,瑞士的起士也被發現過,會導致組織胺中毒,需要特別留意。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愛犬誤食異物送醫 開刀竟掏出丈夫「偷情鐵證」人妻崩潰
醫師買房直上3500萬預售屋 網見地區示警:不是一步好棋
獨/女神腰腹肉滿溢遭偷拍 爆尪為愛結紮「剪掉電燒」懷孕機率0
公開裸體渡假村內幕 男性雄風擋不住怎辦?天體營老闆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