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基因為何會流傳下來?原來它有這個演化優勢

以往同性戀被視為不正常的心理疾病,不斷被妖魔化,直到近二十年來社會才漸漸認知到同性戀是自古存在的一種性取向,是天生的。

 

但問題來了,同性戀無法產下後代,照理說同性戀基因會因而漸漸斷絕,為什麼同性戀族群還能穩定地存在呢?對於這點,科學家有一些解釋。

 

同性戀基因會增加女性的生產能力

 

不只人類,目前已發現上千種動物有同性戀傾向,而理論上,雌雄兩性會共享大多數的基因。科學家發現,雖然雄性同性戀動物在流傳後代這點上沒有競爭優勢,但具備低頻率同性戀傾向的雌性其生產力較高,能生出較多後代。可能就是因為這種好處,讓同性戀基因取得演化優勢,得以流傳。

 

另外,同性戀基因雖然不能讓雄性「增產報國」、壯大族群,卻能讓過剩的雄性過得較「快樂」,讓族群較為和諧,達到社會性的功用。

 

 

同性戀基因是用來調控族群數量的手段

 

有科學家發現,男同性戀傾向的發生率會被受胎次數影響。換句話說,兄長越多,自己擁有同性戀傾向的機率越高。

 

科學家聯結第一點論述,認為會讓女性多產的基因或許擁有控制後代男性性傾向的功能,以達成族群擴張速度的平衡,同時這些男同性戀群體會提供勞動力維持家族生產力,達到整個家族的最大生存利益。

 

在某些社會中,同性戀傾向的男性成員,或是似女性的男人,會以高忠誠度替親族做出貢獻,比如薩摩亞與一些玻里尼西亞社會中,似女性的男人就會以其忠誠度獲得群體中的適當位置發揮其社會功能。

 

雖然目前科學家仍無法一槌定音地論證同性戀基因為何不會被淘汰、其演化的優勢為何,但若同性戀族群如此廣泛且長久地存在於人類社會中,也發現於上千種動物之中,同性戀基因勢必有其演化意義。是故,視同性戀族群為不正常、非天生的,其實是小看了族群繁衍機制的複雜性。

 

(圖片取自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