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恭鉻觀點》賴清德「新政」戰略上位 讓台灣國家發展開大門走大路

總統賴清德舉行「信賴新政、時代新台灣」記者會,期間提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社會共識,總統的職責是守護國家主權、維護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造福國人,沒有一個總統例外。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總統賴清德舉行「信賴新政、時代新台灣」記者會,期間提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社會共識,總統的職責是守護國家主權、維護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造福國人,沒有一個總統例外。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Newtalk新聞] 賴清德就職滿月,宣布成立氣候對策、健康台灣和全社會防衛三大委員會,有論者批評彷彿看到習近平「小組/委員會治國」的擴權影子,還抨擊閣揆已是賴任命,閣員也由總統欽點,猶嫌不足,委員會與政院組織重疊,與政院職權競合,甚至與政院主張衝突;而委員會有閣員無閣揆,又儼然對政院監軍。

酸言酸語企圖製造矛盾

直言之,「委員會」模式不是習近平「小組治國」,而是過去蔡英文時期「國家隊」運作的升級。這類記者會要多開,政策說明政府的風險管理和分工合作,以及讓人民瞭解政府做了些什麼事。

然而,政府想做事會做事,卻面臨藍白癱瘓國會議事,對於青鳥公民運動排山倒海而來的論述,這些人依舊只能酸言酸語,「青鳥們看見了嗎,新的職位來了,要抓住機會好好表現喔,面試加油!」

平心而論,這類挑撥離間詞語難以為繼,卓榮泰院長與賴清德沒有兩個太陽的「權力矛盾」問題。相較於反對黨故意扯後腿情形、讓人民百姓非常痛心,過去蔡英文政府成立各類國家隊,讓人民放心。

「委員會」模式的優點在於能夠集思廣義,外界質疑侵犯行政權,賴清德總統認為這些議題需要有國家高度提出對策。賴清德建構「上位」的戰略,並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反覆商議,這象徵總統府、行政院、國安會執政一體,廣納公民社會力量,凝聚更大的共識。

這樣的「上位」戰略,其實就是一個工程學的「頂層設計」概念。頂層設計是以幫助國家放眼國際典範生態,以更大的視野,充分利用設計思維,以系統化、結構化的思維模式將各種要素在新環境下進行有機組合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一套方法論。

隨著全球環境快速變化和競爭的日益激烈,組織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已經顯得不够靈活和缺乏適應性,「委員會」的編組方式更能適應各類危機與挑戰。

有論者認為這些「委員會」具有實權卻沒有責任時,非但違反「法律保留原則」,而且違反權責相符之「責任政治原則」。批評要有建設性,要取「委員會」之善而避其害,或許最根本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認清委員會的本質。除少數具有法定地位的委員會外,委員會不管找了多少專家,性質上都只能提供「建議」、「諮詢」的上位思考,最後無論是否採納委員會意見,都由主管機關「決策」並「負責」。

對於有權無責之說,其實不然,對於國會擴權法案,「委員會」的成員其實也有很大的法律風險。刑法第10條第2項第二款規定「受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依法委託,從事與委託機關權限有關之公共事務者。」,稱為「授權公務員」。政府機關公部門的業務,大都與公共事務有關,遴聘的委員所要決定的事務,亦多屬於公共事務。

台灣須提出可與民主同盟對話的國家發展策略

台灣在設計國家未來發展策略時,就必須提出一個可與美日同盟價值戰略對話,甚至可與其對接的策略,悶著頭做會很危險。這也代表台灣在建構自己的國家發展策略時,有必要藉由提出自己的思考。一方面宣告自己對這個區域的戰略想像,以及其與國際治理的關係,同時也能以此與其他有類似戰略設計的國家展開對話。

對台灣而言,這個國家發展還要能反映現在的區域現實。中國固然很重要,兩岸關係與台海的和與戰,更是關切台灣生存最重要的議題,但合適的處理卻不是將兩岸關係提高與放大到佔取所有戰略視角的程度,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國家戰略利益思考。

撰文/吳恭鉻(大學副教授)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批賴清德搞「40%大總統制」 蕭旭岑:他讓內閣變成小弟
賴清德新成立3委員會 洪孟楷:已經有45個辦公室跟委員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