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小孩一起關在家,超崩潰!疫情中不能出門,如何和家人零衝突?

新冠肺炎隔離期間只能待在家,和家人長時間在同一空間固然是一種壓力。但家人也可以給予溫暖的力量,家依然是你的避風港。
新冠肺炎隔離期間只能待在家,和家人長時間在同一空間固然是一種壓力。但家人也可以給予溫暖的力量,家依然是你的避風港。(來源:dreamstime)

作者:張庭瑋編譯/商周

自主隔離是緩解疫情傳播的關鍵,暫時不出門,是為了所有人健康安全一個不得不的犧牲。但是和家人、伴侶或孩子,長時間在同一空間相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長期一起待在同一個地方,人們容易覺得彼此是一種負擔。」美國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報導指出。

疫情嚴峻之際,人們幾乎哪都不能去,該怎麼好好和家人「相安無事」的宅在家,成為彼此的避風港呢?

有話就說,適度劃分私人空間

根據《衛報》,曾參與模擬火星生活計畫的工程師巴納德(Ansley Barnard),體驗過在與世隔絕的空間內,和5位團隊成員相處多日。她認為,長期相處期間,公開個人的感受是必須的,「儘早討論潛在的衝突可以防止事情變得更糟。」她表示,可以騰出一個固定的時間,彼此對話,處理各種不滿情緒或矛盾。

另外,她也建議可以在家裡開闢每個人的私人空間,例如早上的客廳就給A一個人用,晚上的書房是B的空間,如此一來,可以在完全獨處的時候舒緩壓力。

性治療師戴維森(Erin Davidson)則說,和伴侶一起隔離時,可以先討論過,彼此情緒不佳時,需要對方做什麼,或許是聊個天、一個擁抱或是獨處的時間,雙方可以設定一些「信號」,當有一方壓力大,情緒快爆炸時,就發出信號,讓對方知道,現在該怎麼做。

「要保持積極的態度,把這種處境(隔離)當作一個好機會,可以幫助彼此更了解對方,未來繼續前進。」巴納德如此告訴《衛報》。

不要陷入孤獨,多主動和人交流

《Vox》報導指出,抗疫期間人們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可能會讓本是社交型動物的人類,陷入孤獨,進而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

通常在危險、焦慮的時候,人們可以透過宗教、娛樂或運動來獲取所需的社會支持。但如今疫情爆發,法國和西班牙已關閉所有咖啡廳和餐廳;在紐約,博物館和百老匯劇院都停擺,一些國家的清真寺也大門緊閉、教堂取消禮拜,教皇也禁止民眾參加聖週慶典。一隻病毒,幾乎剝奪了所有人類互相交流的空間。

慶幸的是,現代科技給了我們許多形式的數位互動,有越來越多交流發生在手機的虛擬社區中,像是電話會議或是社群媒體。

前任美國醫務總監穆吉(Vivek Murthy)接受《Vox》訪問時表示,為了彌補面對面社交活動的減少,我們要加強線上交流,確保不會和朋友、家人失去聯繫。「視訊、電話會比純文字的訊息、郵件更有溫度。」他補充。

用正向、積極的說法和孩子解釋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得一起居家隔離,《衛報》訪問育兒刊物《Fatherly》的編輯斯坦(Joshua David Stein),他說:「就像帶孩子上飛機,他想看電視你就讓他看,至少在這段非常時期,你得放寬、調整規矩。」

斯坦指出,可以多多利用網路上的親子教育內容,播客(Vlog)和影片等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讓他們在這段時間不至於無所事事。如果孩子問起,為什麼不能出門、不能和朋友玩、不能探望爺爺奶奶,斯坦建議不要隱瞞實情,以正向的說法像孩子解釋。像是:「為了

朋友和其他家人的身體健康,我們先暫時用facetime。」

他也說,長時間和小孩相處,任誰都有失去耐心的時候,家長不需太自責,冷靜下來,像孩子說明清楚就好。

隔離期間只能待在家,固然是一種壓力。但是在疫情期間,家人可以給予溫暖和相互扶持的力量,家不會是另類監獄,它依然會是你的避風港。

(參考資料:the Atlanticthe GuardianVox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最可能打敗UNIQLO的服飾品牌》翻身關鍵,要從那件螢光綠的防水外套說起

※本文由商周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武漢肺炎還是新冠肺炎?將決定百年後人們如何記得這場世紀瘟疫
吳斯懷是中共同路人?還是傀儡?
蔡英文陳時中都不是帝王,修法才是王道
國民黨為何陷入青年斷層?
為疫情之後著想 勿在此時種下民族仇恨種籽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