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得主羅賓遜:更多女性領導人站出來 世界會更好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1日專電)唐獎法治獎得主羅賓遜在成為愛爾蘭首位女總統之前,「當總統」從來不在人生計畫中。80歲的羅賓遜目前仍持續活躍於國際舞台,她表示,若在不同領域能有更多女性領導人站出來,世界會更好。

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1990年至1997年任愛爾蘭總統,隨後擔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至2002年。2014年至2016年,她是聯合國氣候事務特使,任內見證各成員國於2015年簽署歷史性的「巴黎協定」,為全球升溫幅度設下限制。

2018年,她成為由不同國家與國際組織前領袖組成的「元老會」(The Elders)主席,在人權、法治等領域積極倡議,目前首要關注的議題包括人工智慧(AI)安全、氣候變遷、國際法實務。她也是2024年第6屆唐獎法治獎得主。

6月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lin)一座改造自18世紀建築的飯店內,羅賓遜接受中央社專訪,衣領上別著據她所說象徵韌性與無遠弗屆影響力的蒲公英造型胸針。

她說,蒲公英生命力頑強,可以深入扎根、也能隨風飄至遠處孕育新生命;低調但勇敢,整株都具實用功能,一如眾多為群體默默做出重要貢獻的女性。

她告訴中央社,在很多層面,當今世界依然未擺脫父權體制,若男女確實能做到平起平坐共享權力,「世界就不會有這麼多問題」;在國會、政府、企業及其他領域,都該實踐性別平衡。

羅賓遜認為,女性往往比較「務實」、以「解決問題」為己任,掌權不僅是為了滿足權力欲。此外,女性較善於傾聽、關心底層的人。

1990年11月,羅賓遜在勝選當天發表演說時強調,她必須是「服務全民」的總統,並特別提到踴躍投票支持她的女性,形容她們不只能「推動搖籃」(rock the cradle),更勇於「撼動體制」(rock the system)。

當時的愛爾蘭社會十分保守,天主教教會及教義對法規制度的影響、以及傳統性別角色分工,處處束縛制約女性。她們不僅婚後多被期待退出職場,離婚和避孕完全合法化更是得等到1990年代羅賓遜總統任內才實現。

羅賓遜的勝選在一定程度是受惠於愛爾蘭總統選制下,移轉自其他政黨支持的候選人的選票,讓她的得票率由第二躍居第一。許多愛爾蘭民眾告訴她,1990年12月3日,當她宣誓就職,他們還沒意識到自己正見證歷史一刻,直到後來她以總統之姿檢閱軍樂儀隊,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女性也能當總統、也能閱兵」。

羅賓遜後來成為愛爾蘭歷來最受愛戴的總統,民意支持度超過9成。

問她是否曾受社會成見影響而自我懷疑、或者因為必須不斷「證明自己」而感到焦慮,羅賓遜說,從來沒有。

她說,她一向認為身為女性有助她成為好總統,甚至超越男性。她幽默稱,她有兩個哥哥、兩個弟弟,或許正是與他們一同成長的經驗讓她從小具備強烈正義感、關注人權和性別平權,並深知適時強悍的必要。

總統任內,羅賓遜力求以身作則,證明依據愛爾蘭憲法,總統可以不僅是虛位元首。

法律學者和律師出身、專精憲法的羅賓遜說,既然是公民直選,總統即具民意代表性,可以在國內外發揮更大實質影響力,並扮演較不受國內政黨政治影響的「道德良知」角色。她說,從她繼任者的表現看來,她應該已成功建立總統作為愛爾蘭「良心代表」的傳統。

參選總統時,羅賓遜46歲,當時是愛爾蘭史上最年輕總統候選人。這意味除了性別天花板,她還挑戰了深植於愛爾蘭社會「論資排輩」的文化:年輕人即便有實力,還得等「長者」願意讓位。

羅賓遜告訴中央社,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求學經驗影響她至鉅。當時是1968年,美國的反越戰和民權運動正熱,她有許多同學熱衷追求的不是在華爾街的工作機會,而是投身公民運動。年輕世代有本事撼動體制,羅賓遜深受震撼。

她說,她以法律為志業,就是期望透過法律促成體制改變、落實正義。

踏入政壇前,羅賓遜是執業律師,對能夠造福更多人、剷除不公義的個案特別有興趣,「發大財」從來不是她的夢想。

例如在離婚還是違憲的年代,有名家暴受害女性沒有財力聘請律師,為自己在愛爾蘭高等法院爭取判准夫妻分離,但羅賓遜欣然接了這個案子。她上告歐洲人權法院,贏了訴訟,從此不僅是愛爾蘭、其他歐洲國家政府也有義務提供民眾法律扶助服務。

羅賓遜同時在大學任教。按愛爾蘭制度,參議院議員不是經公民直選、而是經特定專業領域提名代表選舉產生,其中有6席保留給大學院校。1969年,25歲的羅賓遜成為第一位經大學提名管道當選的女性、也是最年輕參議員。

她說,她當時深感不解為何6個大學參議員席次總是由年長男性教授組成,因此決定挑戰這個「傳統」。

就這樣,羅賓遜身兼三職,是律師、大學教授,也是參議員,同時養育3個小孩。

她積極運用自己的律師和參議員身分,透過司法訴訟和法案推動,在1969年至1989年為愛爾蘭的避孕、離婚合法化立下重要基礎,並促成同性戀除罪化、女性有權擔任陪審團成員。

不過,改變並非一蹴可幾。羅賓遜說,推動避孕合法化的過程中,她曾收到大量恐嚇和仇恨信函,其中有些是來自女性。她慶幸在那個年代沒有網路社群媒體可以讓網民匿名恣意言語攻擊,否則她可能得被迫承受更龐大的精神壓力。

應唐獎教育基金會邀請,羅賓遜9月將來台受獎並發表演說。

她告訴中央社,她很期待人生第一次台灣行,希望對台灣盡可能多方深入實地了解。

她說,她很想知道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代,台灣是否確實如她所聽聞對假訊息有極佳應對能力,以及這是否果真與台灣發達的民主和法治架構有關,「我得親眼瞧瞧」。(編輯:高照芬/田瑞華)1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