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國會改革衝突「沒有理念只有黨爭」 游盈隆:最後誰來化解憲政僵局?

國會改革法案於28日三讀通過,期間歷經4天4夜的表決大戰,除了朝野衝突激烈,也引發民眾兩極對立。對此,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國會改革應是理念之爭,但這次理念完全被排除在外,反而牽涉政黨的利益衝突,這也是首次監察院槓上立法院的同時,行政院和總統府也捲入其中,「黨爭之後,誰來化解憲政僵局?」

游盈隆今(29)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黨爭多於理念之爭」,這是517到528這段期間立法院衝突事件的本質;黨爭通常源自於理念與利益的嚴重分歧,但這次黨爭主要是牽涉政黨的利益衝突,因為各自所處位置不同,且相關人等彼此心結太深,一時難以化解。

游盈隆認為,黨爭必帶有情緒,難免意氣用事,口不擇言,甚至大打出手,「君不見,雙方為攻佔主席台,為議事程序,為細故,文攻武鬥,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不分男女老幼。」但在一個多數決民主的國會,最後還是靠表決論輸贏,定勝負。

游盈隆提到,517國會衝突事件後,路透社說「台灣是一個喧鬧粗暴的民主」,讓熱愛台灣的人臉上都沒光彩;有其他國際媒體還不忘2021年在野黨在國會丟豬內臟的往事,糗事再加一條;528民進黨被KO在地,國會改革五法外加一條刑法「公務員藐視國會罪」全數過關,在野黨大獲全勝,「這樣的事未來4年會不斷上演嗎?令人憂心。」

游盈隆指出,國會改革應是理念之爭,但這次普遍感覺理念完全被排除在黨爭之外。台灣(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在1997修憲後,學理上比較接近「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而憲政核心理念為「權力分立與制衡」。國會改革如果能強化權力相互制衡,不是壞事, 但若因國會改革而危害權力分立原理,那必然激起憲政風暴,憲政衝突一觸即發。

游盈隆表示,昨日當立院國會改革三讀通過後,監察院、行政院、總統府先後表達礙難接受,理由是「違反權力分立」、「侵犯人民權利」或是「罔顧民主程序」。對此,他坦言,這應該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遭,不僅監察院槓上立法院,行政院和總統府也被捲入,「最後誰來解套?答案是,司法院憲法法庭;結果會怎樣?膝蓋想就知道了,但這恐怕也是7月以後的事情。」

游盈隆分析,這次在野黨的衝撞體制未必是壞事,當衝撞喚醒沈睡已久的憲政主義精神,讓免疫系統活起來,台灣民主會更健康,更充滿活力;此外,憲法第44條「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游盈隆也質問總統賴清德,為何不善用這一憲政機制,站在總統的高度,堂而皇之出面,徹底釐清相關憲政問題,有效化解政治僵局呢?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