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十大死因乳癌仍持續上升...為何三陰性乳癌被稱「最惡乳癌」?如何早期介入治療?

在台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其中三陰性乳癌屬於最惡乳癌。(圖片來源 / acworks@photoAC)

現年36歲的張小姐是一名營養師,3年前意外在抓癢過程中摸到腫塊,雖沒有感到不舒服,但仍擔心是惡性腫瘤,隔天便就醫檢查,竟發現一顆直徑約2公分的腫瘤,確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一個月期間腫瘤竟長到4.2公分......

日前討論度熱烈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主角之一的40歲單身粉領族Rebecca,在忙碌工作中突然被宣告罹患乳癌,一夕間面臨生活、事業和愛情的巨變,寫實劇情也引發廣大女性共鳴。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仍持續蟬聯42年十大死因居冠,而觀察國內主要癌別如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和乳癌的標準化死亡率比較,發現乳癌是唯一仍然上升者。

在台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究竟該如何早期介入「最惡乳癌」的三陰性乳癌?

為何三陰性乳癌被稱為「最惡乳癌」?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指出,相較於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出現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未明顯下降,可能原因之一與藥物有關,「國內乳癌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用藥,健保給付仍未跟上歐美醫學會的治療建議。因此,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除了篩檢發現早期乳癌,提供可能合適的治療選項、健保給付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也都是關鍵之一。」

他進一步指出,「在各種乳癌亞型中,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因此常被形容為『最惡乳癌』,特別是年輕型乳癌病友,經常面臨『1低2高3難』的煩惱,也就是經濟基礎較低,無法及早接受較佳較完整的治療,因此可能陷入較高的復發與轉移風險中,生活、事業與愛情困難受衝擊。」

三陰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0-15%,常好發於40歲前年齡層 ,像是新手媽媽、適婚年齡的女性,癌細胞的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易有淋巴結轉移,初次治療後的1-3年為復發高峰期,之後會顯著降低至與其他類型接近的程度。

陳守棟表示,早期三陰性乳癌通常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要幫助患者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應把握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間,術前輔助治療不但有助減少手術切除乳房與腋下淋巴的範圍,透過病理完全緩解率(pCR,即病理上已找不到癌細胞)數值,評估預後和藥物反應,做為後續術後輔助治療的參考。

中醫合併治療三陰性乳癌更成功

收治張小姐的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表示,三陰性乳癌手術後1-3年是復發高峰期,「為了預防復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特別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需要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三陰性乳癌的免疫治療分為術前輔助治療與術後輔助治療。張小姐表示,手術前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時,內心相當惶恐,擔憂治療反應率不佳,幸好開刀後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完全緩解,也對術後免疫治療持續鞏固療效更添信心。

除了西醫治療與家人的支持,張小姐也表示中醫合併治療也是抗癌成功的秘訣。「手術前的藥物輔助治療難免出現一些化療副作用,但在劉良智主任與陳盈祐中醫師中西合力幫助下,對我的副作用處置及心理安定有很大的幫助,也讓可以正常回到工作崗位上,而抗癌過程結識的病友彼此陪伴鼓勵,讓我不會感到孤單。」

張小姐分享抗癌心路歷程。(攝影 / 陳稚華)

醫盼早期三陰性乳癌免疫療法納健保給付

張小姐分享,剛確診三陰性乳癌時,看到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低、預後較差的數據時,心裡感到恐懼,「但進一步看到免疫治療加入輔助治療的相關研究結果,並且諮詢主治醫師獲得肯定的回覆後,信心增長。」後來決定運用商業保險資源,依醫囑接受化療、手術及合併免疫治療療程。

治療後迄今超過2年,張小姐目前都得到沒有復發的好消息。然而她也坦言,免疫治療目前需自費,對許多病友是很大的經濟負擔,若健保可以納入給付,相信能幫助更多病友積極治療。

醫界盼健保能針對早期三陰性乳癌免疫療法納健保給付。(攝影 / 陳稚華)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根據民國110年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5千名乳癌病友,約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感謝健保已給付多種荷爾蒙受體陽性與HER2受體陽性的乳癌用藥,幫助許多癌友的疾病獲得控制,達到乳癌十年不復發的目標。但對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的病友,目前僅有化療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幫助這群癌友爭取更多可能延續生命的機會。」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東京都知事選舉正式公告 56人登記參選 小池對決台裔參議員蓮舫
富士山7月起收通行費 姬路城醞釀漲價 日本連3個月外國遊客破300萬
「魅力茶薰.六感饗宴」7/20北車登場體驗身心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