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菁英齊聚的華盛頓特區讀法律,體驗「不一樣的美國」

作者:李濬勳/Project Commencement 啟程計畫

悠忽一下,時間就這樣不饒人的帶你到了結束的那天,我刻意走進喬治城法律中心,坐在過去這一年每天都會報到的位置,沒想到我已經從這裡畢業了。回想從一開始的不安到後來的習慣,中間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衝擊與挫折,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時光更值得紀念。

記得初來的時候是個炎熱的夏天,陽光刺眼,出門都必須要戴上墨鏡,太陽照在身上也能感受到剌痛感。第一天 Orientation(說明會)剛好遇到日全蝕,學校還發給所有同學一副眼鏡,一起到法學院草皮上觀看日全蝕。沒想到一轉眼,我就坐在校本部 Healey Hall 的草皮上,頂著 36 度高溫等著上台領畢業證書了。

對於你居住的城市,你總是要離開後才知道你心中對它的眷戀。

考上公費,赴美留學

猶記得自己要踏上飛機的那一刻,心中竟沒有恐懼,而是想著「這一切終於要開始了」。隨著飛機起飛,我的睡意也越來越深,醒來時已經在路途中了。從台北飛到哥倫比亞特區並不輕鬆,經歷 13 小時飛到美西後,還要再換 6 個小時的飛機才會到達,中間還得把行李拉出來清關、再重新掛行李。雖然不是第一次到 DC,但一個人一路上必須要看好大大小小的事,再加上迷路的時間,的確是讓人沒有心情胡思亂想。

幸好抵達 DC 的第一天,室友就把我們的房子租好了,只是空空的房子裡連盞燈都沒有。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打理。

「你為什麼想要出國唸書?」這是我出國以來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說是圓夢又太矯情、說是進修也不夠全面、說是為了加薪?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來看,出國留學已經不是什麼太了不起的事了。因此,我都統一說,是因為有幸考上公費,才下定決心要出國唸書。不過事實也的確是如此,美國學費一年比一年貴,公立學校法學院學費尚要 5 萬多美元、私立法學院更不用說,一定都是逼近 7 萬美金的價錢──面對這樣的高學費,沒有拿到獎學金的確很難出來走一趟。

「大華府」:法政菁英匯聚,卻與「真實美國」有落差

在就讀美國喬治城大學之前,我便因為「傑賽普模擬法庭競爭」來過 3 次華府。而這次與以往不同,是要在華府住下來。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市,是這個城市的全稱,但由於市與區是一樣大小,為了有別於華盛頓州,所以大家通常稱這裡是哥倫比亞特區,不會特別強調華盛頓,或是在說華盛頓時後面會加上「DC」用以彰顯這裡。

但這裡的人通常稱這裡為「大華府」地區(DMV),這個概念包括了地鐵能觸及到的馬里蘭州以及維吉尼亞州地區,因為華府本身就是一個聯邦特區,並不是一個太大的地方。從東邊的鬧區走到西邊的鬧區也只要步行 40 分鐘,很容易開車就會開到別的州去;也因此,在這裡「去別的州吃飯」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我便常常與同學到維吉尼亞 Annandale 去吃韓國料理。

這裡的人都很友善,路上大家會互相打招呼、彼此對到眼也會微微一笑,在電梯裡遇到人會問安,或者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買東西時店員也一定先從「嗨你好嗎」作為對話的起手式。街道非常乾淨,每個街區至少會有 2 個到 3 個圾垃筒。秋天有落葉時,市政府會每天派人清理枯葉,街上乾淨的程度應該算是全美數一數二的了。

而也因為這裡是美國政治中心,許多聯邦級機關都座落於此,聯邦最高法院、白宮、國會山莊、國會圖書館等等,也是許多國際組織座落的地方,例如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更是許多非營利組織、智庫的匯集處。華府充滿著人文氣息以及濃濃的政府氛圍,每當有重大全國議題時更是大遊行的集中地,例如去年的槍枝管制爭議便封了好大一個街區,遊行的人潮從國會山莊蔓延到了中國城地區。

在這裡唸書生活,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美國法學院的專業,更能體驗到美國的政治氛圍。每當川普說了具有爭議的話,隔天同學與老師們便會在課堂上或私下討論。在這裡,你能接收到的幾乎都是一手消息,就這樣,許多左右國際事務的消息都會在這個小城裡蔓延開來,華府可以說是唸法政的最好地點了。

「這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幾乎我遇過在華府住過的人都這麼告訴我。除了物價高以外,我也真的沒什麼好嫌棄的,地鐵在美國而言算是乾淨且方便,街道整齊、路上的遊民也相較禮貌且沒有侵略性。

由於是美國首都的關係,各州的法政菁英以及各國的優秀人才都會集中在這裡,也因此可以一窺這些菁英份子所認為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模樣。然而,這也的確不像「真正的美國」。

禮貌而保持距離──在這裡,你得學會「閱讀空氣」

種族與文化多元,一直是美國吸引人的地方。換句話說,來了一趟美國,你可以體驗到的不止是美國,更可以體驗到其他世界各國 的文化,將各種文化匯集一處也可以說是「美國精神」,多元包容一直是美國所帶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初來乍到總是美好,華府的人事物總是讓我覺得新奇,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到這裡,但想想自己以後將在這裡「居住」也難免讓人興奮起來。但這樣的新鮮感,也隨著時間的流逝、瑣事的消磨而慢慢不見。

事情真總如表面上看來這麼美好嗎?在我居住過一陣子後,發現事情並不如此單純。你似乎能嗅到空氣中有股不對勁、互動中總有種尷尬感──漸漸才明白,這是白人慣以待人的方式:他們對你友善但也對你設下「距離」,讓你清楚地感覺到他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他對你的文化沒有興趣,一切都僅止於禮貌性的交談爾爾,你很難真的跟他變成好朋友。

而這樣的距離對我而言,形塑出了這個城市人與人之間既親切又冷漠的一道牆,它不是歧視,但卻讓你不舒服。此外,通常只要發現對方用非常禮貌或是非常中性的字眼來形容一件事情時,便代表他們不喜歡這件事、或是不願意多談,因此話題便到此為止。

懂得「閱讀空氣」其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法學院幾乎每週都會有個社交活動,會邀請一些律師事務所、或是一些事務所會自己舉辦這樣的活動,然而這樣的社交活動要在其中走跳,其實是要花費一些力氣的。畢竟這不是我們熟悉的社交模式,然而為了要打入這裡的工作環境或是專業環境裡,許多人也開始學習在這裡如何社交,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是 Small talks,如何開展一個適當且能達到你目的的對話,這真的是一門藝術。

我個人目前也覺得自己還沒辦法達到這樣的地步,所以很多時候社交場合我會不參加,但這也是因為我自己沒有找工作的需求,若有想要找工作的人,仍然是建議要參加這種社交活動。

最難忘的校園生活:英文寫作

要讓我形容在喬治城的日子最難忘的是什麼,我會說那是英文寫作:考試是寫作、報告是寫作、來這裡任何東西都與寫作有關。一般法學院都會設置「寫作中心」讓學生們精進自己的 寫作,喬治城也是,主要由在負責期刊的高年級 JD 們負責。

由於要繼續申請博士班的緣故,所以我花了很大的心思學習英文寫作。英文寫作相較於中文寫作,是非常嚴謹的過程。每一個段落是一個架構、每篇文章又得是一個架構。而開頭必須用破題句帶出整段的主題,接著每個句子之間還得要有連貫性與一致性,流暢地表達文意。

英文寫作更重視的是「讀者」這個接受資訊的一方,所以如何讓讀者簡單地、順暢地得到筆者的文意,筆者的用字、文法、句型、風格,便都顯得相當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最難忘的是英文寫作,我覺得要把一篇文章寫得好,真的是相當困難的事。

手忙腳亂的一學期:申請博士並兼顧 GPA

要申請 JSD/SJD,通常是要先拿到 LLM 學歷,並且在 LLM 的學期中便開始準備申請的過程。雖然筆者現在已經開始唸博士班了,但回想當初準備申請資料的過程,還是會覺得心酸。

申請博士班最重要的莫過於是論文計劃,從這個論文計劃中,教授們會從中找尋你有沒有潛力、他對你的計劃有沒有興趣、你是否具備攻讀博士班的資格。而論文計劃的長短從 10 頁到 30 頁不等,端看每個學校規定。也因此,要怎麼把自己的計劃完整的表達出來是一大挑戰。

從找尋自己有興趣並且也有發展性的題目開始,到開始研究相關資料確定題目的可行性,再開始著手撰寫──這過程說來簡單,但其實操作起來非常粍費精神。我曾一度寫到覺得吃飯很浪費時間,很希望肚子永遠都不會餓就能一直工作下去。

由於是在 LLM 學期中便同時準備論文計劃,所以同時還必須要兼顧自己的 GPA。由於博班也會看重 LLM 的 GPA 成績,因此你也要在課堂上有好表現、同時也要顧好自己的論文計劃寫作。這一學期真的是各種多工操作,常常感到手忙腳亂。

異地求學:學會耐住寂寞,也更懂得愛自己

如果你像我一樣打算一個人出發、一個人在異地求學的話,那麼請耐得住寂寞,但不必為孤單難過。孤單是留學生的常態,很多時候留學的苦不僅僅在於你要一個人應付所有生活大小事,更多時候是你要習慣一個人的無助與無奈。所有人來這裡都有自己的目的,所有人的課也都不盡相同,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有人陪著你說說話、解解憂。

如果你夠幸運能遇到一個好的室友,那真的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但多半時候室友通常是最麻煩的生物,要保持一定的熟度但又不想太熟,想叫他清理一下廚房但他又在忙。如果你是個在乎別人想法的人,很多時候你就必須要委屈自己一點,以換取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幸好我遇到了一個好的室友,可以互相分擔很多家務,也懂得對彼此的生活習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他要離開美國的時候,我還真的難過了一陣子。

一個人出來的過程雖然說很辛苦,但其實也可以成長很多、可以學到的也非常多。你的抗壓性會變高、情商也會變好,也更懂得愛自己、更懂得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這樣的過程我認為是值得的。

至於華府,在我離開後,我才真的覺得自己愛上了這個地方。那裡有我開心與難過的所有回憶,它承載了我的無助與欣喜,也讓我在那片土地上遇到了很多一輩子的朋友。但它也承載著太多我不願回想的回憶,許多失眠無助的夜裡,也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等待下一個天明。

雖然很辛苦,但這些回憶也在後來成為了成就我的養分,讓我更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在什麼都不確定的世界裡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如果要讓我再重來一次,我還是會覺得:這一趟,值得。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在菁英齊聚的華盛頓特區讀法律,體驗「不一樣的美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30 歲「歸零」後:我發現比攻讀學位更重要的事

從意外赴美、懷孕到取得哈佛碩士,我學會擁抱「不完美」

作者簡介:

李濬勳

喬治城大學法學院 LLM ’19;身為中壢李姓選民的我

東吳大學法律系/東吳大學法研所(國際法組)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為了300元,入獄3個月?無家者與犯罪的距離
嫌母語低階,其實更低階的是你自己
脫歐爭議沒完,白宮記者解讀:北愛爾蘭人為何堅持「留歐」?
宋楚瑜—大陸人眼中的台灣政壇攪局者
面對大陸新一波惠台措施,蔡政府依舊只會喊口號?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