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死傷逾9成因建築倒塌 學者籲速調查斷層、整建危老

國內多位地質學者共同發表新書《台灣地震帶》,彙整出全台38個地震帶的地震活動與特性。

回顧過去30年,總共已有超過80萬起地震發生,其中雲嘉南地震帶共8.9萬起,是38個地震帶中最多;統計資料也顯示,桃竹苗、中彰投地震活動相對少,可能累積較多能量。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地震數量少,我們一直在擔心說,它應該是一直在累積能量,因為這個區域來講應該是會有一些地震的,因為他還是屬於在板塊擠壓的地方,所以這個區塊來講,我們還是要特別注意。」

學者直言,過去地震事件中,9成以上死傷都導因於建築倒塌,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加速盤點改善危老房屋,以及調查活動斷層並儘速公布。

另外也提醒,東部的利吉-鹿野斷層,近百年來未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也需特別留意,在規畫東部運輸時,必須納入風險評估。

而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地震預測,但都還無法突破,氣象署自明年起進行「地震前兆觀測精進計畫」,包含加密測站、對比監測資料,找出前兆與地震間的關聯性。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能夠把這些資料,透過這些測站的一個普遍分布、平均分布,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地震前兆的一些現象,然後把它有系統的分析,也許是未來在地震預測方面有一些幫助。」

氣象署也將逐步導入AI,讓機器學習,若精準度到一定程度,未來可加快發布地震速報。

另外在今年0403花蓮地震後,除國家警報發布門檻修正,接續也再微調訊息內容,民眾可在簡訊中連結到不同情境的應變方式,建立起防災應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