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登臺中國家歌劇院 轉譯董陽孜書法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黃翊工作室+最新作品《墨》今日登臺中國家歌劇院首演,編舞家黃翊多部作品巧妙運用科技元素,這次與日本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轉譯董陽孜書法《無聲的樂章》,探索流動肢體的可能,將文字線條轉換為瞬變的影像,抬手為撇、掃腿成捺,回歸大量肢體動作,運用多達13位舞者,機器人「庫卡」也融入,手持長棍如墨筆般,與舞者一同詮釋董陽孜凝鍊的書法筆觸,搭配電子聲響與風格獨特的當代音樂,影音與肢體交織跨域合作,展現運墨間的細緻與張狂。

董陽孜《無聲的樂章》系列百幅作品不僅擷取呈現揮毫時「點畫」、「使轉」等筆鋒的情緒,更編排組合出具韻律性、音樂節奏的流動感,黑川良一為《墨》創作的音像藝術中,將平面書法轉譯為動態光影,半透明的浮空投影幕上,董陽孜的線條筆觸與舞者的形體疊合,在觀眾眼前展現獨特的視覺美感和強烈的聽覺體驗。

黃翊說,董陽孜希望把東方的線條和全世界分享,《無聲的樂章》原本為試筆觸所寫,沒有文字,一筆一筆拆解開來;《墨》重新挑選100幅作品,都是抽象的線條,無需翻譯,結合舞蹈肢體全世界都看得懂的優勢,也加入科技藝術、當代音樂、聲響、機器人等向度,希望和更多觀眾連結。

黃翊表示,《墨》的音樂涵蓋黑川良一多變、當代的電子聲響,以及當代作曲家蓋布瑞爾.普羅高菲夫(Gabriel Prokofiev)的唱盤與樂隊協奏曲(Concerto for Turntables & Orchestra)。蓋布瑞爾承襲祖父普羅高菲夫的風格與調性,以DJ刷盤作為獨奏樂器,與交響樂團協同演奏,如同《墨》融合古典與現代。黑川良一的數位低音將測試中劇院的音響極限,低到地板會震動的程度,會相當有臨場感。

編舞家黃翊新作《墨》運用13位舞者、回歸大量肢體動作。(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編舞家黃翊新作《墨》轉譯董陽孜書法《無聲的樂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編舞家黃翊新作《墨》將平面書法轉譯為動態光影,半透明浮空投影幕上,線條筆觸與舞者形體疊合。(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編舞家黃翊新作《墨》透過影音與肢體交織,跨域打造出細緻與張狂的流動畫作。(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