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就腹瀉?醫揭5腸躁症可能因素 多吃這些可改善

(記者馮康蕙/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情緒經常處於焦慮緊繃的狀態,腸躁症也成為一種相當常見的困擾之一,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蔡翔霖指出,腸躁症經常出現在5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當中又以女性比男性更為常見,雖然確切的成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還是可以透過飲食調整及生活習慣等方式來獲得改善。

圖/擷取自FREEPIK

蔡翔霖醫師說明,腸躁症又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主要病症表現是腹痛、腹脹、腹瀉、便秘,腹痛通常與排便有關,在順利排便後會得到緩解,不過也可能會有排便不完全的感覺;腹脹則是因為氣體累積或腸道運動異常所導致,當腸道氣體累積過多時也會出現排氣過多的情況。另外,排便習慣及糞便的特徵也會隨之改變,這些症狀雖然不會導致腸道有嚴重的損傷問題,但很容易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包含因為症狀影響睡眠而出現的疲倦感,或是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

腸躁症的成因雖然還無法完全確定,但醫師也列出以下5種可能的原因:

1. 腸道運動異常:腸道的肌肉收縮過度或不足,導致排便問題。

2. 腸道神經敏感性:腸道對壓力和刺激的反應過度。

3. 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內細菌的平衡改變。

4. 飲食和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以及缺乏運動可能增加腸躁症風險。

5. 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可能加劇症狀。

腸躁症的治療通常是多方面的,在飲食調整方面,醫師建議可以施行低FODMAP飲食來幫助降低腸道刺激,包含攝取白米、糙米、蕎麥等全榖雜糧類;竹筍、豆芽菜、櫛瓜等蔬菜類;藍莓、橘子、奇異果等水果類;豆魚蛋肉類以及堅果飲等食材,並盡量避免牛奶、豆漿、高麗菜等高FODMAP飲食。

最後蔡翔霖醫師也強調,除了透過飲食改善及藥物治療之外,定期運動、充足睡眠,以及減少壓力,都有助於減輕症狀,大腸激躁症雖是功能性的疾病,但其引發的腸道不適,仍然必須謹慎診斷,尤其是伴隨其他不適症狀的患者,都應該盡早就醫檢查,才能排除其他疾病或癌症的可能性。

更多引新聞報導

台生復旦大學畢業典禮上「揮拳打老師」 北大表態:不予錄取

阮經天母親今告別式 他見場內「蝴蝶盤旋」淚別:一切圓滿

睽違六年!Bruno Mars驚喜宣布「9月高雄世運開唱」粉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