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應突破開放盲區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兩岸交流在疫情期間經歷了長時間的中斷,隨著疫情結束,本應該重回正軌,而這也是兩岸民眾和各產業一直期盼的事情。可惜,當下的兩岸政治氛圍依舊不好,大陸對於即將上台的賴政府也充滿著不信任,所以在開放的步伐上,確實顯得較為謹慎。

大陸文旅部副部長饒權上月在北京會見國民黨立委參訪團後,宣布將率先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並在平潭到台灣的海上客運直航復航後,恢復福建居民赴台團隊旅遊。這項決策,被視為是大陸主動釋放善意,可以給兩岸觀光帶來曙光,但很明顯的,這種善意相較於台灣官方和業界原本的想像來說,應該還是有落差。

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官方似乎也缺少足夠的動力做出積極回應,因為無論是蔡政府還是賴政府,在兩岸問題上都非常在意對等,在他們看來,大陸現階段的開放可能換不來台灣更大範圍的開放。

常言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惜這段話難以適用於當下的兩岸關係,更何況馬政府的8年執政,雙方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交流經驗,現在只不過是要恢復往日的狀態而已。問題在於,在兩岸互不信任的大背景下,小小的善意釋放,很可能被解讀為缺少誠意,或者認為是某種討價還價式的談判手段,這在民進黨人的意識中確實普遍存在,如果大陸想要通過小步伐的開放來尋求逐步累積善意,應該很難達到目的。

事實上,兩岸大開放、大交流對大陸、對台灣都是有利的,既然大陸能夠單方面對歐洲多國開放免簽而不要求對等,那麼在兩岸問題上也完全可以單方面做出更大幅度的開放。

大陸為了吸引台灣民眾前往大陸,已經推出了諸多措施,其實沒必要繼續在放開大陸民眾前往台灣的問題上走得如此謹慎,這其實無關台灣官方的立場,端看這種開放是不是有利於兩岸民眾累積善意,以及是不是有利於大陸爭取台灣的民心。

換言之,大陸應該突破一個思維盲區,即對台釋放善意的對象,可能最優先的並非賴政府,而應該是台灣的民間社會,如果把這個對象搞清楚了,就會發現釋放善意只會嫌少、不會嫌多。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大陸現階段還可以採取更多措施,而無需等待即將上台的賴政府做出何種回應。兩岸民眾心中都有一把尺,如果大陸展現出足夠的誠意,反觀賴政府卻沒有相應的回應,那麼無論是大陸社會還是台灣社會,都會清楚地認定問題出在哪裡,尤其是台灣民眾會用自己的選票做出選擇,屆時自然會給賴政府足夠的壓力。

而現階段的小幅度開放,某種程度上反而給了反對開放者一些說嘴的空間,讓他們可以用大陸開放力度的理由來緩解台灣對大陸開放的壓力。

疫情大流行已經過去1年多的時間,全球範圍的交流互通早已經恢復,但兩岸交流開放卻延宕多時,這種不正常的現象不能久拖不決;繼續自我設限,並無助於降低敵意,開大門、走大路才是兩岸交流應該有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