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台灣之光/40年NASA 生涯 李傑信用「生命」換取知識的未來

李傑信參觀拜訪「好奇號」地面工程組件實驗室
李傑信參觀拜訪「好奇號」地面工程組件實驗室

文/Yahoo奇摩特約記者

自1978年加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李傑信,於台大物理系畢業後至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攻讀實驗物理碩士及博士,曾負責召集、審查並管理登上國際太空站的科學研究計畫、參與耗時近30多年的太空梭與國際太空站建置,於2018年「以命擔保」成功將太空研究關鍵的冷原子實驗室送上太空站後才功成身退;同時,他將這長達40年的太空風景化為文字,撰寫科普叢書如《追尋藍色星球》、《宇宙起源》和《宇宙的顫抖》等七本著作,下一本《火星,我們來了》也即將問世。

李傑信從1980年代便參與美國建置國際太空站的計畫,歷經30多年終於完成,成為今日各國前往太空研究的重要基地,得以讓太空人及研究設備常駐,深化各項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並將可測量暗物質的冷原子實驗室送上國際太空站,作為科學家可進一步發展量子力學的後盾,然而這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2008年美國政府取消李傑信所屬的國際太空站任務;新的非科研主管也為難他,明示暗示要他另謀高就,但他在人資的力挺下為自己發聲,終能度過難關;2011年太空站建置完成後,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提出太空研究的未來走向,再度將基礎物理納入研究目標,李傑信便是領導相關研究計畫的不二人選;他延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德國參與,展開了太空冷原子實驗室的研究計畫。

而太空冷原子實驗室任務則因李傑信「以命擔保」而成功。由於冷原子的干涉作用和光震動的頻率可作為精確的原子鐘,進而測量人類目前還無法了解的諸多量子現象和暗物質與暗能量,因此冷原子實驗室對於太空基礎物理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裝置。但由於經費過高,一度面臨資金短缺困境,李傑信向NASA爭取更多經費,甚至表示如果不給,主管的決定必須「跨過他的屍體」,最後經費到位。在慶祝他退休的歡送會上,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還送他一件寫著「Over My Dead Body」的特製T恤作為紀念。如此豁出去的精神,也是他追尋知識的寫照。

李傑信與其負責研發的多重任務太空探測小艇
李傑信與其負責研發的多重任務太空探測小艇

李傑信形容優遊太空的這段旅程就像是一趟人類的知識之旅。自詡為宇宙公民的他,於公於私的每個決定與選擇,都以是否能增長人類的知識與未來科學展望作為標準,徵選管理太空研究計畫時亦是如此。1998年一位研究冷原子的教授因研究經費短缺致電求援,李傑信立馬撥出預算,連續補助三年研究經費,計畫最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得主也邀請他參加頒獎典禮,分享這份喜悅。

他也表示研究計畫的甄選應從物理界的需要發想,展望長遠的目標,而非以政府的角度去要求,這樣超越政權輪替的機制,才能激發更多諾貝爾獎級的研究項目。很多研究單位聽到李傑信想拜訪了解他們的研究項目時,都十分欣喜,覺得離諾貝爾獎更進一步,李傑信實在可說是物理諾貝爾獎的伯樂。

抬頭仰望天空,有人看見星斗的移動;有人注意到月亮的盈缺,李傑信則望向太空的深處,曾有的起心動念因為他的努力隨著科技發展,化為豐碩的研究成果,成為現今所謂的「常識」,他以感恩又知足的口吻表示,能夠將所學,運用在工作上,進而為人類知識做出貢獻,就是他一生在太空世界裡最美的收穫。

協力單位:台北天文館

看更多2021瘋火星
太空中的台灣之光/40年NASA 生涯 李傑信用「生命」換取知識的未來
太空中的台灣之光/「堅持、不要臉、堅持不要臉」劉登凱創業失敗勇闖NASA奔向火星太空中的台灣之光/負責駕駛「毅力號」嚴正把挑戰變成喜歡的樣子
強國星際大戰 火星會是人類的下一個伊甸園嗎?
交織燦爛星空 細數台灣的太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