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五村」大變身 公共住宅眷村風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坐落於臺北市健康路及三民路交叉口的健康公共住宅,前身為「婦聯五村」,建築設計為延續歷史脈絡,適度保留部分眷村元素,將眷村鐵門、紅磚、門柱、屋瓦融入造型及空間,並特別在地磚上呈現該區的特色及歷史,讓居民能了解這片土地的光陰故事。

遷徙故事牆 勾勒歷史記憶

設立於民國50年的「婦聯新村」,當年主要為安置空軍及其眷屬之用。原有的婦聯四、五、六村,自77年開始改建為國宅社區,健康公共住宅基地則是其中的「婦聯五村」,歷經5年設計與施工,於107年正式開放民眾入住。

住宅鄰近西松國小、西松高中等學校,周邊有西松公園、婦聯公園、健康公園等休閒空間,附近還有饒河街夜市、松山車站、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住宅1樓有便利商店、小吃店、老人照顧中心、托嬰中心等,形成完善的生活圈,生活機能十分便利。

健康住宅大樓設計適度融入眷村元素,將婦聯五村拆除的門柱,被重新安置在大樓入口,屋瓦則由藝術家秦政德透過「居住履歷」工作坊,打造居民分享個人遷徙故事牆,展示在穿堂,藉由生命的履歷銘鐫為碑,延續這片土地的時空對話,勾勒出歷史的記憶。

保留眷村特色 彰顯年輕形象

其中2棟眷舍的遺址,規劃為兒童遊戲區,以及鋪設刻有基地歷史痕跡與設計特色的地磚;眷村的紅磚也運用在庭園設計中,讓基地的歷史紋理得以傳承。另一區則保留眷村中的綠植樹木,以木平臺和環狀鋪面重新打造為老樹廣場,串聯周邊的空間。

由於1970年代之前的傳統眷村,其外觀有紅磚、竹籬笆、玻璃窗花等眷村元素。為強調新舊建築關聯性,健康公共住宅設計特別在低層陽臺,採用預鑄式的玻璃纖維強化水泥板,並以鏤空的形式與窗花做連結;高層陽臺的鋁格柵則象徵竹籬笆,並以鮮明的藍綠色、橘紅色,凸顯當代公共住宅的年輕形象。

健康公共住宅外觀有竹籬笆、玻璃窗花等眷村元素。

改建為健康公共住宅前,「婦聯五村」原貌。 (取自台北村落之聲)

住宅1樓鋪設刻有基地歷史痕跡與設計特色的地磚。

健康公共住宅前身為「婦聯五村」,保留了眷村門柱與鐵門,展示在大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