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為適應寒帶環境 恐龍由冷血變溫血

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系列,讓許多人對於恐龍,這種存在於2億年前到幾千萬年前的古生物,又重新感到興趣,恐龍化石也成為不少博物館的重要賣點。

傳統的生物學指出,爬行類動物屬於冷血動物,也就是需要曬太陽等外在力量,才能調節體溫的變溫動物。但隨後存在於地球上,被證實與恐龍有關的動物,則是溫血動物,可以藉著自行調節體溫來適應環境。

倫敦學院大學古生物學者齊亞倫薩說:「有1群溫血(恆溫)類恐龍,就是鳥類。我們知道牠們演化自恐龍,這類大型爬行動物。我們也知道爬行動物並非溫血動物。所以牠們的祖先是冷血(變溫)類恐龍,但冷血類變溫血類是何時發生呢?」

學者研究發現,地球在侏儸紀從第1階段將要進入第2階段,也就是距今1億8300萬年前,因為頻繁的火山活動造成全球暖化,造成部分地區植物滅絕,迫使恐龍族群向高緯度地區遷徙。

為了生存於寒冷環境,恐龍族群必須具備自行調節體溫的能力。這些族群主要有2種,包括體型比人類還小,體重僅10幾、20公斤的伶盜龍,還有體型大很多,重量相當於中型卡車的暴龍。

倫敦學院大學古生物學者齊亞倫薩指出,「我們從現代生物學可以知道,凡是能生存於北極或寒冷地帶的動物,必然能自行提高體溫,而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自體代謝率。」

恐龍在地球上經過侏儸紀與白堊紀,總共1億多年的時間,遇上白堊紀末期的第5次大滅絕,包括恐龍在內75%的物種消失,存活下來的以鳥類與哺乳類動物為主。

倫敦學院大學古生物學者齊亞倫薩還表示,「基本上,我們現在知道鳥類算是恐龍當中的1個族群,也是唯一倖免於6600萬年前隕石大災難的1群。但仍不確定的是,這些物種之間的關連與演化。」

生物學家指出,由於溫血的恆溫動物可以自體調節,因此能量消耗較大。而冷血的變溫動物容易儲存較多能量,不需要大量攝取食物,對於維持地球生物多樣性相當重要。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因應疫情威脅 漢光納「生物疾病演練」
罕見食蟹獴 現蹤台東成功一民宅覓食
台股開高指數衝上11055點 但量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