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案累計2死、8就醫》元凶是米酵菌酸或仙人掌桿菌?醫師:高溫殺不死...

位於北市信義區的「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目前累計8人就醫,其中2人不治身亡,衛生局再度前往寶林茶室稽查,查扣食材化驗。(圖片來源/北市衛生局提供)

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出多起疑似食物中毒案件,且食安風波越演越烈。

台北市衛生局於26日晚間會同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共同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等全數食材,由食藥署攜回調查;另於26日晚間及27日再接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馬偕醫院各通報民眾1人,分別於3月19日及3月21日食用該餐廳供應之餐食後,亦發生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北市衛生局指出,截至目前總計8人就醫(由新北市衛生局、北醫附醫、新光醫院、三軍總醫院及台北馬偕醫院通報),其中2人死亡(39歲男性、66歲男性)。

食物中毒元凶恐是米酵菌酸或仙人掌桿菌?

有醫師推測,這起食物中毒的元凶可能是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只要1毫克(mg)就足以致命。而衛福部資訊處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26日晚間則在臉書發文表示,歷史上大規模導致致死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李斯德氏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桿菌,近期還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米酵菌酸中毒,此次事件當然可能是遭受這些細菌污染。

「但是,這些病患共同提到炒粿仔條,就讓人不得不想起一個醫學上的症候群,稱為炒飯症候群 (Fried rice syndrome)。」李建璋解釋,炒飯症候群是指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時,就有可能導致一種特殊細菌稱為「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的生長,這些細菌會產生一種腸毒素(cereulide),「這種毒素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如果毒素量大就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他進一步指出,仙人掌桿菌有一個危險溫度區,通常在室溫下最容易生長,「高於60度和低於10度都不容易生長,裸仔條通常是煮熟狀態放在外面,需要烹調時才大火拌炒,的確有可能產生炒飯症候群。」不過李建璋提到,要診斷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並不容易,病人身上的毒素和細菌很快就排泄,很多時候細菌培養是陰性,「最重要是要採集到食物,藉由食物細菌培養或是直接檢驗毒素才能確診,對於危急的病人,可以考慮透析移除毒素,並且使用Vancomycin, Clindamycin, Meropenem 等抗生素治療。」

李建璋也強調,這只是他個人鑑別診斷的臆測,最後還是要微生物或毒素檢查證據才能確定。

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等全數食材,由衛福部食藥署攜回調查。(圖片來源/北市衛生局提供)

感染「米酵菌酸」除急性腸胃炎,還會多重器官衰竭、休克

毒物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衛生主管機關都有去餐廳採檢化驗,送到不同家醫院,醫院也會做細菌培養,不論是糞便或是血液都會做培養,「到底是哪一種微生物、病黴菌,或是哪一種食物造成的食物中毒,最重要的還是要等待主管機關的化驗報告最準,一是來自食藥署餐廳採樣、二是病人送到醫院的化驗報告。」

不過針對目前外界在推測的「米酵菌酸」跟「仙人掌桿菌」,顏宗海也解釋,「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很罕見,主要是來自發酵的米製品及椰子製品,但如果一發生就很嚴重,台灣以前沒有發生過,主要發生在印尼、中國、非洲等地。」

米酵菌酸中有一種特殊的細菌叫Burkholderia gladioli,是一種鮮為人知的毒素,也是食物中毒的根源,容易在溫度22-33度之間製造,「而且環境是中性(pH值7)就容易造成汙染,汙染就容易產生米酵菌酸的毒素。」

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的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有研究報告指出,米酵菌酸會作用在人體的粒線體,是一種影響細胞呼吸的毒素,「如果食物汙染到米酵菌酸讓人類吃到,產生的症狀除了急性腸胃炎、噁心、嘔吐、肚子痛、發燒,還會有多重器官衰竭、休克、肝腎衰竭,會有生命危險,且這些多重器官衰竭往往很快發生。」

顏宗海也提到,麻煩的是,目前在臨床上沒有很好的解毒劑,「所以目前臨床治療只能靠支持性療法,如果休克就給強心劑、呼吸衰竭就插管給呼吸器、電解質不平衡就矯正電解質。」

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89。以上稽查結果,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川普媒體Truth Social首日上市股價一度飆58% 拜登在搖擺州民調有起色
鏡電視調閱小組首輪交鋒 藍白合作林國成為單一召委 綠委控訴「多數暴力!」
臺灣銀行等8家銀行與振鋒企業 完成新臺幣52.8億元永續連結聯貸案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