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案》找出全國首例中毒原因「邦克列酸」 馬偕醫院「神人」還原解密關鍵

3月底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2名死亡案例震驚各界,由於馬偕紀念醫院醫護人員高度的警覺,成功且迅速鎖定了引發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兇「邦克列酸」,成為最早鎖定毒物種類的團隊,讓大海撈針的無解難題找到脈絡。

回顧此事件,2名案例分別是在3月21日及24日先後送到馬偕,當時加護病房護理小組長葉淑美最先發現異常點,先後接觸兩位病人後,她發覺兩者病情發展迅速且檢驗報告數值類似,且兩者家人都提到患者曾吃過同樣的食物,連忙追問病患家屬,發現都是在寶林吃的。「二個人都曾吃過越南河粉」這句話成了關鍵對話,經由護理師告知重症醫學科醫師王薏婷,讓王醫師掌握了重要線索。

對解決各種感染症引起的敗血性休克早已豐富經驗,王薏婷發現這次病人的症狀與過往常見的敗血性休克有所不同,「急性肝腎衰竭加上呼吸衰竭,這種急性個案一年大概只有百萬分之個位數。」且治療的反應也與預期有落差,雖然讓病患在24小時內讓血壓回穩,但肝腎功能還是持續惡化,這讓她對致病因素畫上了大大的問號。

而當3月25日晚間從新聞得知該餐廳即將在3月底歇業的消息時,王薏婷不禁擔心是外力介入:「是食物被下毒嗎?」也在次日中午諮詢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蘇昱彰的意見。不過蘇昱彰在第一時間就排除了下毒的可能,他表示,下毒的話WBC不會到30000,應該比較像食物的保存上所產生的毒素。

為求謹慎,蘇昱彰一邊查詢資訊,同時建議進行特定檢測,排除如A型肝炎、E型肝炎等傳染性疾病的可能。他指出,兩個案例的「毒性症候群」非比尋常,一般食物中毒的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不會突然造成肝臟衰竭,讓肝指數飆升到好幾萬,和以往遇過的食物中毒都大不相同,而在確認兩位病人都曾食用過河粉後,蘇昱彰快速從文獻中推論出「邦克列酸(最早譯名米酵菌酸)」的可能性極高。

而後衛福部在3月27日由邀集專家及各醫院召開專家會議時,蘇昱彰及王薏婷分別將此發現過程在會中報告,與會的專家也一致認同應該就是「邦克列酸」,讓原本陷入膠著的案情獲得重要的突破。

蘇昱彰表示,邦克列酸是一種國際少見的毒素,在台灣更是前所未聞,通常由細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其存在於保存不當的發酵米類製品中,會攻擊細胞粒線體,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竭。

後續的檢驗中證實了他的推論是正確的,蘇昱彰表示,他一方面高興自己能夠幫助大家找到問題恢復健康,但更多的是希望事件能早點煙消雲散。目前邦克列酸在毒物教科書中沒有太多著墨,因此沒有治療指引,不過他也表示,邦克列酸中毒死亡率高達40%到100%,但台灣死亡率約為6%,在醫療上表現相當不錯。王昱婷也表示,台灣重症醫師是第一次面臨到這樣的中毒事件,目前的治療著重在肝腎的支持療法,以血漿置換的方式將毒素洗出,毒素經過治療有往下的趨勢,未來是否換肝還要再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