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毒揪關鍵3】米酵菌酸傷肝腎無藥可醫 專家提醒6食安訣竅

為研判中毒原因,衛福部邀集毒物專家及醫師召開專案會議。(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為研判中毒原因,衛福部邀集毒物專家及醫師召開專案會議。(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檢警27日也前往寶林茶室查扣店內監視器、進貨單,並約談老闆、店長、2名廚師共4人;衛福部食藥署、疾管署也請來毒物專家及醫師分析,當時就有專家提出元凶很可能是米酵菌酸,後來也在死者及患者身上採到這種毒素,證實就是米酵菌酸釀禍。

延伸閱讀》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食物中毒通報要找誰?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

延伸閱讀》米酵菌酸是什麼?米酵菌酸中毒症狀有哪些?米酵菌酸哪些食物可能有?

專家指出,米酵菌酸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代謝毒素,毒性非常強大,且無色無味,最可怕的是溫度超過攝氏26度就會開始生長,高溫烹調也無法破壞其毒性,1毫克的致死率高達30至100%,而且沒有特效藥。若環境高溫潮濕、乾貨食材泡發過久,就可能出現質變,造成米酵菌酸滋長,最常出現在椰子製品、發酵米製品、穀物製品、發泡木耳等食材上。

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衛福部全台唯一米酵菌酸檢驗標準品協助追查,總院長陳穆寬告訴本刊,米酵菌酸之所以這麼可怕,是因為它會攻擊被稱為「人類能量發電機」的粒腺體,造成細胞不作用,導致器官衰竭,尤其肝臟、腎臟,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只能使用支持療法,病情嚴重與否,取決於病患吃進的毒素量及本身的免疫力。陳穆寬表示,目前中毒案件侷限在寶林茶室,災情可控,民眾不必恐慌,建議盡量不要生食,不要吃隔夜餐。

台北市長蔣萬安在中毒事件爆發後,親上火線主持記者會。
台北市長蔣萬安在中毒事件爆發後,親上火線主持記者會。

台大醫院營養室組長游雅婷則提醒,民眾採買食材必須檢視包裝是否完整、罐頭是否膨脹、有無破損或過期,廠商有無食安認證也很重要;若在傳統市場購買散裝食品,則要觀察販售環境是否整潔;若是外食,可檢視餐廳的桌面、檯面、醬料區及地板是否乾淨,冷凍食品是否確實放在冰箱內,此外,食物有無異味,外觀有無質變、色變,都是基本檢查項目。

游雅婷並提醒,食物買回家後盡量早點吃完,就算放進冰箱也一樣,烹煮過的食物最好當天吃完;未煮過的粿條、河粉或麵條,最好隔天吃完;泡發的乾木耳非常不適合在常溫存放,建議烹煮前再泡水,記得泡一次可吃完的量就好,千萬不要泡到隔天。

更多鏡週刊報導
【封面故事】代班廚師疑混用需銷毀食材 揭寶林退場前管理鬆散釀禍
【寶林食毒揪關鍵4】馬國僑生在台創餐飲版圖 挺過疫情卻因食安管理毀前途
【寶林食毒揪關鍵】內部控管失靈釀巨禍 揭寶林食安風暴致命環節

看更多相關新聞
內部控管失靈釀巨禍 揭寶林食安風暴致命環節
聞米色變 避免食材汙名化 學者籲正名
寶林事件 恐成今年第2起食安懸案
寶林案理賠最高金額 估5.4億元
寶林慘劇「最可能中毒原因」曝!知情驚爆:3離奇巧合釀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