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海水淡化並非澎湖「解渴」萬靈丹

工商時報【冼義哲澎湖青年陣線召集人】 時序入秋冬,即將進入澎湖一年一度的「修復期」,除了基礎建設與環境整治,以觀光為主體產業的澎湖也應該善用這段旅人較少來訪的時間改善民生資源系統,尤其是民生用淡水的部分。去年澎湖因為「降雨量不如預期又逢觀光旺季旅遊人口增加」,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缺水問題,甚至讓蔡英文總統在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等人的陪同下親臨視察,其後蔡英文總統也下令「6,000噸的海水淡化廠要儘速到位」並承諾「未來營運的虧損由中央支援」。 今年初台水公司宣布繼斥資十餘億在澎湖馬公增建海淡廠後,加碼斥資5億元於馬公再興建6,000噸海淡廠,同時在七美島嶼吉貝島分別興建900噸、600噸海淡廠,以期未來搭配成功、興仁、東衛、赤崁、西安、小池及七美等7座主要水庫「應戰」夏天觀光旺季每日3.28萬噸的用水尖峰期;然而,在中央這番美意之中,卻蘊藏著未完全對症下藥的隱憂。 澎湖群島因地理條件與地勢平坦,加上日照強烈、蒸發嚴重的情況下,長久面對著缺水的困境。對此現行主流的對策便是採用海水淡化,但其過程所排出的高溫濃鹽水是生態衝擊的劇烈危害,不僅會改變生態系統,淡化過程中也極可能參雜重金屬而導致汙染海洋。 澎湖缺水的根治之道,其實應該回歸最基本的「開源、節流」原則,同時加入「循環」的標準,執政者不能每次都要到水庫見底才想起來,畢竟用乾淨的水是基本人權,水資源應珍惜審慎利用,並完好、甚至更好的交給下一代,這也正是澎湖迫切需要完整、全面的「水資源政策」的根本原因。 在「開源」方面,有建構社區自造水系統以減緩對水庫大規模依賴、從源頭做好水土保持、盡速展開水庫清淤作業等三大重點。2011年已有民間發明家使用省電材料打造出「除濕與逆滲透造飲水」技術整合的「憑空生水」的機組,可供澎湖以社區為單位來引進;另一方面,縣府也應該積極復育水土林、捍衛水源地保護區並創造良好生態環境、豐富物種多樣性,厚植澎湖生態旅遊發展所需之自然資源,嚴格要求未來於集水區周邊開發案不論業種、規模一律皆須進行環評,以貫徹對於水源地之保護。 澎湖主要幾個水庫當前的蓄水高度因為淤積已無法真實反應蓄水量,「清淤」更是延長水庫壽命、增加儲存容量的當務之急,縣府與台水應把握枯水、低水位時期展開清淤作業同時增加水庫防淤能力,爾後才能真正為澎湖「解渴」。 而在「節流」方面,政府更應該走出鼓勵民間「在馬桶內放置寶特瓶來節水」的過時做法,一方面必須推動水價合理化、催生節水產業,逐步調至原水開發成本並擴大水價的累進費率級距,並將提高收入額用於「管線汰換及系統性基礎建設、水處理技術研發、獎勵或補貼節水設施」三管齊下促進節水,透過市場價格機制將鼓勵企業積極投入節水、改善製程提升營運效率,進而創造節水產業的商機與市場。 旅客與民眾夏季搶水的困局必須被終結,透過推動全面性強制節水,既有一定用水量以上之旅館、企業、工廠,應於一年內提出節水計畫(含回收水比率),提交水利署及縣政府審核;未來一定規模以上之新開發公共設施、集合住宅、商辦大樓、觀光旅館等也都要強制設置雨水回收、中水系統等節水基礎設施。 至於「循環」方面,則是加入永續發展的思考,從「汙水」著手來開發替代性水源、改善海洋環境惡化問題,過去缺乏「完善汙水處理系統」使澎湖內海瀕死、近海環境大規模劣化,因此必須盡速建立汙水處理與水循環回收系統、加強公共汙水廠及企業回收水再利用,對於水汙染必須落實取締與控管並從源頭管制海上平台之數量與面積且遏止未處理之排放。 水資源關乎人民日常生活起居,更影響著農業、牽連著糧食自主與澎湖的戰略安全,澎湖縣府應該培訓水資源人員出國進修以厚植專業領域之實力,而中央也應該輔助澎湖成立研究單位和學校從事相關基礎研究,以期未來甚至能與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一樣將技術輸出,成為全世界水利環境工程輸出大國,讓翻轉劣勢的成功經驗使澎湖成為東亞區域內水技術領航者,乃至世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