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兩岸採雙邊磋商解決貿易壁壘爭端

2023年12月15日,中國商務部公告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台灣禁止大陸2,509項貨品進口,構成貿易壁壘,將採取相應措施。
 
經濟部國貿局隨即表示,對中國大陸物品的進口規範,在符合不危害社會安全與對相關產業無重大不良影響下,可公告開放進口。事實上,基於內需必要,台灣多年來亦已准許9,835項中國大陸農、工產品之進口。依中方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14條,若認定構成所稱的貿易壁壘,則兩岸可採取WTO雙邊磋商、啟動爭端解決機制。
2023年12月21日,大陸國務院宣布中止ECFA項下丙烯、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關稅減讓﹔2024年6月15日,國務院再公告因台灣地區仍未採取任何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歧視,就台灣的潤滑油、基礎油等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二次共計中止146項,占ECFA早期收穫清單539項產品的近3成。
經貿風險很少來自意外 ECFA問題大多有跡可循
黑天鵝係引喻重大衝擊,且超乎人們預期的意外事件。例如,2018年全球金融海嘯;灰犀牛係引喻重大衝擊,但人們刻意疏忽的既存威脅。例如,破壞性創新科技迫使傳統產業倒閉。
風險很少來自意外,問題大多有跡可循。領導人應擔心的是「灰犀牛」的問題,而不是「黑天鵝」的風險。ECFA所引發的灰犀牛問題其實早有預兆,只是政府官員選擇視而不見。
過去,政府官員曾在立法院備詢時指出,肯定ECFA整體對台灣有益,希望延續下去。陸委會呼籲雙方針對貿易分歧要透過協商,去除政治障礙,務實溝通解決。經濟部強調會維持對陸貿易的穩定,輔導業者發展差異化及高值化產品、協助分散市場、精進低碳化及數位化製程三大策略來進行。
全國工業總會等工商團體則指出,石化、紡織和機械等傳統產業相當依賴大陸市場,一旦ECFA遭到終止,恢復到過去高關稅,他們將難以和RCEP、「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日、韓及東南亞等國企業競爭。業者在加速佈局海外市場,提高差異化產品,力保營運競爭力的同時,也建議政府應該要釋出善意,就中國大陸指稱我方高關稅的項目,檢討修正,以精進兩岸貿易的質與量。
ECFA是兩岸23項協議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目前維繫兩岸持續推進經貿互利互惠的唯一管道,不但可緩和兩岸目前冷峻緊張的氛圍,某種程度上也被視為大陸政府對台灣的善意,大陸當局應不至貿然終止ECFA這個連結兩岸最重要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