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如果你在這輩子即身成佛,那麼你這尊佛會如何救度世間呢?

一、密教的佛與佛身論

一般的人大概都會知道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釋迦摩尼佛等的佛菩薩,而如果是佛教徒的話,大概會聽過毗盧遮那佛或是大日如來。但是由於漢傳佛教是屬於顯教,所以密教的許多佛與菩薩的名稱大概就沒有聽過,例如持金剛佛。

(一)漢傳佛教的特色——自感無力,所以乘著菩薩的願力,祈求菩薩的救濟

其實佛教中的菩薩都是曾發過誓願要救度一切眾生的,所以漢傳佛教當然是屬於大乘佛教,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自己已經身處痛苦無力之中,怎麼可能自己發菩薩願呢?所以漢傳佛教產生另外一個特色,那就是:不是自己發願來度眾生,而是對於發願的菩薩,請求其加護,例如華人最多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就是大家懇求庇佑的對象。這種現象,我們可稱之為「乘菩薩願」,亦即因為菩薩有發過願,所以我們就跟隨菩薩走;又如臨終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則可在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聖眾的帶領下,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而這也是「乘菩薩願」的作法,因為阿彌陀佛於成佛前是法藏比丘,祂有發過如此之誓願。

(二)藏傳佛教的特色

但是在西藏佛教的黃教當中,修行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快速成佛以便有能力去度化眾生。做者曾在專欄中寫過「為何密教可以即身成佛?」,但是並未說盡。作者今天就想要藉著這篇專欄,把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修行方法的一部份做一介紹,讓各位知道:何以密教行者是如何快速成佛的。而這與佛身的理論是有關的。

(三)佛陀的三身論

要懂如何快速成佛,首先對於所謂的「佛身」之理論要有清楚的概念。如果用上述所說的佛來說的話,所謂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而阿彌陀佛與持金剛佛是報身佛,而釋迦摩尼佛是應身佛。釋迦摩尼佛於三十歲時在菩提樹下成佛,祂就同時具有了這個三身。當我們成佛時,這個三身也可以適用在我們身上。

假如我們能夠實現佛陀的理想境地(亦即成佛)的話,那麽這個時候的我會以怎樣的型態而存在呢?如果我們大致加以整理的話,佛陀是有法身與色身,所謂法身是指佛陀的心,而色身是佛陀的身體,但是佛陀真正的狀態是超越我們所可以想像的常識,因此法身與色身不能用我們普通人的心與身體來單純加以掌握。

「法身」是指遍知一切的完全的智慧,同時是遍滿全宇宙的究竟的真理,但是要懂這個法身的意義是非常困難的。

至於「色身」可以分成「報身」與「應身」。所謂「報身」是由佛陀以智慧之力量所集聚的風所組成的,報身從位在色究竟天之上層-密嚴淨土,以大悲的眼神看著所有眾生,而這個報身就會按照實際的世界狀況伸出救濟之手,依照必要性,以所有的姿態,在所有的時間,現出化身至任何的場所,這個時候的化身,我們稱之為「應身」。

當我們這樣思考的時候,法身與色身之二身,或是法身、報身、應身之三身可以說是一位佛陀所會同時具備的。而我們在現實的世界所講的這一位佛陀不外就是釋迦摩尼佛。

成佛與輪迴的兩條不同的道路在宗喀巴大師的理論當中,講的非常清楚。作者曾在民報專欄「從陳立宏的辭世談死亡的問題」中談過:人是如何死與如何輪迴,為了讓讀者夠了解起見,作者會重講一遍。

(四)對於精神與物質的分類法

1、五蘊與四大種

佛教對於人的精神與肉體有著很細密的分析。首先,佛教把構成我們「人」的要素分成五蘊(五個聚合),這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其中色是指肉體這個物質面,而受、想、行、識是指我們精神面的「感受」、「表象」(心的識別作用)、「意志」、「認識」。對於色(物質),佛教更將其分為四大種,亦即地(固體,又稱為地界)、水(液體,又稱為水界)、火(冷暖之別,又稱為火界)、風(氣體,又稱為風界),換句話說,物質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

2、風在身體中的地位

就身體層面來看,人較粗的身體是由固體(地界)、液體(水界)、暖(火界)、氣體能量(風界)這四個要素所組成。在這四個當中,風是具有最微細的性質,而且風是有種種層次的風,從「粗的風」到「微細的風」都有。這四個要素並不是單獨分離而存在的。例如,骨頭是非常堅硬的物質,但它也是由四個要素組合而成。因此,人體的任何部分在微細的層次上是由風所支撐起來的。

3、三層的心——「粗的心」、「微細的心」、「最微細的心」

至於人的精神,亦即人的心,是可以從種種的著眼點去做不同的分類。在無上瑜伽坦特羅的理論裡,把心分類為「粗的心」、「微細的心」、「最微細的心」這三層。那麼這三層的心我們要怎麼理解呢?

「粗的心」是我們日常的心,依存於五感(眼、耳、鼻、舌、身)的意識(根識)就是這個粗的心,而被這種意識影響而會去思考這個或是思考那個的意識,也是這個「粗的心」。

至於「微細的心」是支撐這個「粗的心」的潛在意識,這個意識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很難去感覺其存在的。但是當熟練的修行者進入很深的禪定時,這個微細的心的活動就會變成活躍。

至於「最微細的心」是「死的光明」出現時的意識。這個心在更粗層次的心稍稍活動時,它就會潛藏於深層。但是假如能夠使「最微細的心」活動的話,那這個「最微細的心」是會蘊含著可能性去直覺地去了悟到佛教所說的空性。

4、死亡與五蘊的「溶化」

人在死亡的時候,五蘊會依序「溶化」,而五蘊會依序溶化是指:五蘊分成八個次第而漸漸喪失其功能。至於溶化是指如下的現象:《粗大而顯目的要素》會衰退而喪失其功能,而隱藏在這個粗的要素的背後、支撐這個粗的要素的《微細要素》會出現於表面。以比喻來說,當日光燈消失的時候,小燈光的燈亮就會受到注意。

在死亡的過程中,當第四個溶化的次第在死的過程完成時,「粗的心」就已不在有任何的功能。至於「微細的意識」是在死的過程當中,從第五個溶化次第到第七個溶化次第所出現的意識。

整體來說,當我們活著的時候,像我們這樣的個人是存在的,而我的所有物——身體與心是以五蘊的型態而存在著,但是當我死的時候,經過八個溶化次第而會到達「死的光明」,在這之間,五蘊會解體而只有意識殘留著,而意識也會變成微細的狀態。

(五)死亡的八大過程(次第)

那麼,五蘊會依序溶化,究竟是經過怎樣的過程呢?這我們可以分成如下八個次第加以解說:
1、色蘊之死
在五蘊當中,最顯目的粗大要素是「色蘊」,亦即身體。在死亡的過程當中,當「色蘊」溶化時,身體的力氣會喪失,而走向衰弱,在這當中,特別是固體的要素(地界)會衰退,視覺(眼根)會喪失它的功能。在這個「第一個溶化之階段」完成的時候,在心中會出現《好像是海市蜇樓》的相。
2、受蘊之死
「色蘊」溶化之後,最顯目而粗大的要素是「受蘊」,亦即心的感受作用。當「受蘊」溶化的時候,身體對於苦樂的感覺會麻痺。而且液體的要素(水界)會衰退,聽覺(耳根)會喪失它的功能。當這「第二個溶化之階段」完成的時候,在心中會出現《好像是煙一般的相》。
3、想蘊之死
「受蘊」溶化之後,最顯目而粗大的要素是「想蘊」,亦即心的識別作用。當「想蘊」溶化的時候,記憶會喪失,而無法識別外界的認識對象,而且溫暖的要素(火界)會衰退,體溫會下降,嗅覺(鼻根)會喪失它的功能。當這「第三個溶化之階段」完成的時候,在心中會出現《好像是螢火蟲的光一般的相》。
4、行蘊之死
「想蘊」溶化之後,最顯目而粗大的要素是「行蘊」,亦即《以意志作用為首的心的識別功能等等之作用》。當「行蘊」溶化的時候,無論想要做什麼,都沒有辦法去做,而且氣體的要素(風界)會衰退,味覺(舌根)與觸覺(身根)會喪失它們的功能。當這「第四個溶化之次第」完成的時候,在心中會出現《好像是燈火一般的相》。
5、第五個溶化次第
(1)根識之死
在「行蘊」溶化之後,五蘊當中的最後之「識蘊」會留下來。所謂「識蘊」就是心的本身,也就是「識」的集合體。識有兩種區別:1、「依存於視覺等的五感的意識(根識)」,與2、「依存於心的本身之識(意識)」。前者是比較粗的識,在截至目前為止的死亡階段,因為五感已經喪失,所以依存於視覺等的五感之識(根識)就會喪失其功能。同樣地,受到根識影響而會產生的意識也會喪失它的功能。
(2)八十自性分別心
在「第四個溶化階段」結束的時候,還會發揮功能的就只有:不受根識之影響的「微細意識」與這些「微細意識的種種功用」,此外還有「微細的風」,而微細的風就是這些意識仍然會發揮功能的根據。這個「微細的風」就是:在第四個次第的時候,當具有氣體能量的粗大要素溶化之後所會留下來的微細要素。

在第五個溶化階段之後,「意識」與「風」會變成更加微細。本來《依存於五根的「根識」》與《對於外部之認識對象加以知覺的心的功能》等等已經沒有作用。於這個階段,還具有功能的要素當中,最粗的就是「在心中會做思索的種種意識之功用」,我們把這個稱之為「八十自性分別心」。

當然在臨終時,呼吸是已經處於停止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的思索並不會像活著的時候的思考一般去發揮作用,因此形成這種思考的核心之意識,在這個階段,是和身體與外界切割開來而像片段一般地出現。但是這個八十自性分別心會如同下述一般溶化而進入更微細的階段。

(3)白色的顯現——顯明

當「八十自性分別心」完全溶化而無法起作用時,白色的「顯現」會遍及於心中而出現,這就會像月光滿滿地照在秋天晴朗之夜晚的虛空一般。這是因為上半身的風聚合於身體的中心而產生出來的現象,這種狀態是:八十自性分別心溶化之後跑出於表面的微細的潛在意識,它去感覺到這種風的聚合的狀態。這就是「第五個溶化次第」,我們也將之稱之為「顯明」。

6、第六個溶化次第——紅色的顯現(顯明增輝)

當白色的顯現也溶化的時候,紅色的「顯現」就會像太陽的光滿滿地照在秋天晴朗之虛空一般,遍及於心中而出現。這是因為下半身的風聚合於身體的中心而產生出來的現象,這是《比白色的顯現更加微細的潛在意識》去感覺到這種風的聚合的狀態。這就是「第六個溶化次第」,也被稱之為「顯明增輝」。

7、第七個溶化次第——明顯近得

當紅色的「顯現」也溶化時,黑色的顯現就會像黑夜充滿於秋天晴朗的夜空一般,於心中出現。這是因為《比紅色的顯現出現時更加微細的潛在意識》去感覺到這種風的聚合的狀態。這就是「第七個溶化次第」,也稱之為「顯明近得」。在這個階段的後半,就連黑色的顯現也會消失,這個時候的心無法感知到任何的東西,而這不外是到目前為止出現於表面的所有的「意識」與「風」都已經不能發揮功用的狀態。

8、第八個溶化次第——死的光明之出現與真正的死

但是不久,比起到目前為止更加清淨、更加清澄的顯現會像秋天晴朗的虛空一般遍及於於心中,而這是如下的一種狀態,亦即:所有的風聚合於胸中完畢,就連微細的意識一個也不起作用之後,《和到目前為止完全不同次元的最微細的意識與風》會活動起來而產生上述的現象。這就是「第八個溶化次第」,吾人將之稱為「死的光明」。

在死亡的過程中,當更粗大層次的意識與風稍微起作用時,那麼這種最微細的意識與風就會潛藏在至深層裡頭。但是在「顯明近得」的後半,較粗大層次的意識與風是一個也不剩地都溶化的時候,那麼最微細的意識與風要進行活動的條件可以說都已經齊備。在無上瑜伽坦特羅的理論裡,這個階段正是「真正意義的死」。

如上所述,當我們迎接死亡的時候,持續不斷的意識狀態=心相續的狀態會經過上述八個溶化的階段,而變成越來越微細,而於最後到達「死的光明」。

(六)從死亡到轉世

「死的光明」是微細化的極限,在這個階段,心相續是極其清淨、清澄的。但是這個「單單的我」(這是對於亡者暫定的稱呼)卻以潛在的狀態擁抱著「因為煩惱所造成的業」。

不久,因為最微細的風稍稍地振動,「死的光明」就會移到下一個階段,而這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個開始就是從微細化到達極限之後,反過來,意識與風開始走上變成粗大的過程。這個時候,「我」因為所背負的業的影響,於是「中有」(又稱中陰)這個死後的存在就跟著誕生。這個中有的主人也是「單單的我」,中有的身體由於是最微細的風成為主因而成立的,它並沒有混雜著固體性的要素,所以就可以在瞬間移動到任何地方,但中有是普通人的眼睛所看不到的。中有的心由於是最微細的意識成為主因而成立的,所以它就採取如下反向的方向而發展:「顯明近得→顯明增輝→顯明→八十自性分別心」而變得越來越粗大。於是種種的煩惱就再次出現於表面,中有的我因為煩惱與前世所帶來的業之力量,就好像被風吹的落葉一般,在死後的世界徬徨。

跟著在四十九天當中,亡者會轉世而成為「與當該眾生前世所累積的業相符合的存在」。如果幸運能夠轉世為人的話,那麼中有的「我」會從來世的父親之頭頂進入體內,而與精子同時進入母親的子宮。這個時候,經過「八十自性分別心→顯明→顯明增輝→顯明近得→光明」的微細化過程之後,再一次又採取反方向的過程:「顯明近得→顯明增輝→顯明→八十自性分別心」而進行變化,而在變成「顯明近得」的瞬間,中有會進入受精卵當中。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就經過十月的懷胎兒出生成為人。

(七)如何在生前透過禪定掌握「死的光明」的擬死狀態?

1、以禪定達成和「死的光明」同樣的心的狀態

當我們活著的時候,要為自己帶來和「死的光明」同樣的完全清淨、澄清的心的狀態,假如沒有經過訓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是因為:能夠帶來這種狀態的原因是最細微的意識和風活躍起來的緣故。但是,只要較粗次元的心與風稍微起作用時,最微細的意識與風就會潛藏至深層裡頭。

因此,我們必須透過禪定的力量去實現和「八個溶解的次第」同樣的狀態,把粗次元的心與風的驅動全部停止下來,而使最微細的意識與風活躍起來。印度與西藏的聖者實際上不斷累積禪定的修行,而在生存的時候就達成了和「死的光明」同樣的心的狀態。

2、將死的光明與空性理解合一

但是這樣做是還不夠的。「死的光明」是隱含著「可能性」讓我們可以透過直感去理解道空性,要使這個空性成為現實之物,另外一個要素是不可欠缺的。這就是要好好的去學習中觀哲學確立以推論的方式對空性的理解,而不斷去以禪定來觀想其內容,使其與心合成一體。這樣所到達的境地雖然還不是直感的對空性的理解,但是可以掌握空性的意義內容。如果把這個成果納入至無上瑜珈坦特羅的禪定當中,那是能夠期待有更進一步的進展的。假如以禪定的力量能夠實現和「死的光明」相同的狀態,那麼把「死的光明」與空性理解合在一起是極其重要的一點。在普通的人於臨終之床迎接「死的光明」時,完全沒有空性理解的要素。因此,這就會讓直感去理解空性的機會逃掉,而造成透過業與煩惱的力量不斷輪迴轉世。在究竟次第的後半的修行中,是否能夠克服這樣的狀態的界限就在於能否實現「將死的光明與空性理解合而為一的狀態」。如果很順利的話,那麼以直感去掌握理解空性就真的會實現。

在這個時候,用直感去理解空性就好像是用手去抓、用眼睛去看一般,這時的意識狀態,我們稱之為「俱生的大樂」。這種「俱生的大樂」是一種極其微細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存在我們日常所體驗的種種「舒適」的感覺的深層。透過這種「俱生的大樂」可以直感地覺知空性⋯⋯,這是很難用理論去知覺到的。但是,如果我們接受喇嘛的灌頂與傳授,而開始進行無上瑜珈坦特羅的禪修,即使我們是很低層次的修行者,我個人認為是某種程度可以實際感覺這個方向的。在無上瑜珈坦特羅的禪修當中,這種俱生的大樂是與修行者的善心結合而出現的,換句話說,這種俱生的大樂是與「為了所有眾生的幸褔!想要快速得到成佛」的動機結合而顯現的。

當「死的光明」與空性之理解合在一起的結果,假如能夠直感地去知覺空性的話,那麽因為業與煩惱的支配之下會再生於來世的不好的發展就會開展出大大轉變的可能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會輪迴轉世的直接原因是心相續的主人—「單單的我」在潛在的狀態之下承擔著許多的業,而這種種的煩惱的根源其實就是對空性的無知,而習慣性的把所有的存在都視為是實體。這種無知,佛教的用語稱之為「我執」。而對空性直感地去理解是與「我執」處於「不共戴天之仇敵的關係」,簡單來說,這兩種是處於不可能同時並立的關係。我執是把一切視為實體的習慣,而空性則是對的實體性的否定。在究竟次第(國內稱為圓滿次第)後半的修行當中,當人們把光明的狀態與空性的理解合在一起時,我執就會從跟被拔起,將我執斷盡的強大力量就會發揮作用。當我執一斷,就好像樹木的枝葉被切斷根一般,種種的煩惱就被滅掉。假如能夠把煩惱的要素排除掉的話,從光明的狀態翻身的面貌就會大大的轉變。換句話說,修行者是以「救度眾生而想要快速成佛的動機」為原動力而從「光明」當中翻身起來的。

從光明翻身而起的轉機就是:最微細的風會微微地動。這個時候,因爲善的動機之影響,「幻身」這個清淨的身體就會誕生。幻身是以最微細的風為主要原因而成立,所謂固體的要素不會混入其中,所以幻身可以在瞬間移動到任何地方。這個時候的姿態和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持金剛佛是一樣的,但是一般人的眼睛是看不到的。這個時候的心就以最微細的意識為主因而成立,從「明顯近得—>明顯增輝—>顯明」這種逆行的過程而變得越來越粗大。換句話說,幻身的成立其實是把「中陰」成立的過程加以淨化。

由於修行者是在活著的時候修習究竟次第,因此,修行者本來的肉體還是殘存著,而修行者的幻身就好像是魚從水面跳出來一般,是從原來的肉體脫離而由微細的物質形成的。在產生這個幻身的時間點上,修行者是在一個心當中獲得兩個身體,但是從普通人的眼睛來看,卻只能看見原來的肉體。就好像從中陰身進入至來世的身體當中一般,幻身因為進入到原來的肉體當中,而成為一般人所能知覺的存在。不只如此,修行者也能夠從幻身當中去現出另外的化身。換句話說,現世成佛的佛陀因為已把輪迴的過程淨化而轉變成幻身,這個幻身是由最微細的意識與最微細的風組成而可以變現自在,所以佛陀為了救渡世人就透過幻身變成各種化身來度人。

(八)結論

本篇文章是對「為何密教可以即身成佛?」之專欄更清楚的回答,但請記得沒有修過加行的人、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發出離心、對菩薩行沒有理解的人,千萬不要自己修行密法。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