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為台語正名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瑜提案,要把閩南話正名為「台灣台語」,引起統派媒體叫囂,認為台灣又搞去中國化,多此一舉,其實,台語是否應該正名,是可以討論的,不必刻意扣上台獨與去中國化的大帽子。

我個人淺見認為,現代的台語確實和閩南話有很多差異,正名「台灣台語」恰如其分;語言不是死東西,它會發展、混合,甚至走向死亡,台語經過幾百年與當地平埔語融合,很多台語有平埔語用法,例如「做禮拜」來自荷蘭基督教傳教士,閩南話基本上沒有這種說法;再如「自己」,台語說法「ta di」也是平埔語被台語吸收了。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瑜提案把閩南話正名為「台灣台語」,馬上被統派扣上台獨與去中國化的大帽子。圖/王婉諭粉專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瑜提案把閩南話正名為「台灣台語」,馬上被統派扣上台獨與去中國化的大帽子。圖/王婉諭粉專

台灣最早住民西拉雅平埔族的南島語,與中國福建漳泉兩地語言混合,轉變成今天的台語,加上很多現代新創話語,台語當然是新的語言系統了。

台灣早期母語平埔語,經過多次文化衝突後,缺乏文字乘載的平埔語言,如今已經死亡;荷治時期38年,傳教士以羅馬拼音創造出「新港文字」,可惜敵不過漳泉移民傳過來的台語,日常平埔語逐漸被台語漢字取代,這是強勢文化消滅弱勢文化的必然。

魏德聖導演為了籌拍「台灣三部曲」,必須還原當時平埔語,也只能到處求賢,幸好台南新化口埤國小是當前僅存的平埔語示範國小,口埤國小把台灣古老的語言保留下來,但因無法書寫,只能用羅馬拼音。

台灣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不停接受文化衝擊,外來文化語言的強勢崛起,使平埔語被排擠,同樣的,清治212年,漢化的台灣人,逐漸習慣使用漢字書寫台語,多見於商貿契約,甚至文學詩集。

日治時代,台語漢字並未受到壓制,反而是國民政府佔領台灣後,強迫使用中文「國語」壓制台語,在學校講台語會被罰款,也排擠了台語漢字書寫,本來可以書寫的台語,被冠上「有音無字」罪名,實在冤枉。

考古學者已經證實,閩南語系屬於上古語言,夏商周三朝廣泛在黃河洛水一帶使用,比起秦漢時期的漢語更早,這些上古語言因為戰爭和遷徙,逃難的移民進入閩南地區,幸運被保留下來,閩南多山,比較封閉,所以被稱為化外之地,又稱為古代越國。

國民黨政府把「去日本化」擴大為「去台語化」,台語被冠上粗野、低俗罪名,對台語發展傷害很大。圖/狗蛋大兵電影劇照
國民黨政府把「去日本化」擴大為「去台語化」,台語被冠上粗野、低俗罪名,對台語發展傷害很大。圖/狗蛋大兵電影劇照

閩南話書寫上,也是使用漢字,漳泉兩地移民移居台灣後,隨身帶來「有音也有字」的台語,但是,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把「去日本化」擴大為「去台語化」以消滅台獨意識,台語被冠上粗野,低俗罪名,北部人甚至以說台語、唱台語歌為恥辱,對台語發展傷害很大。

80年代後,威權下台,台灣民主化伴隨本土化,台灣話也開始被重視,有文化界學者建議用羅馬拼音找回台灣話,其實是多此一舉,台語本來就使用漢字,只是被政府打壓,台語漢字開始混亂起來,甚至把中文和台語混用,變成笑話。

例如;中文「脫口罩」台語的發音是「turn ko jar」,正確台語寫法是「袒口罩」,這個字也用在「袒剝剔」裸露身體的意思,很多人亂寫成「脫肉體」;還有,當選這兩字就是「當選」,偏偏寫成「凍蒜」;「烏魯木齊」意思粗製濫造,竟積非成是,正確書寫是「烏漉木製」用泡爛的木頭製造的物品。

台灣社會亂寫台語,甚至登上報章文學書刊,台灣人糟蹋貶低自己的文字,已經變成笑話,這就是目前台語生態;台語有字,台灣文學應該回歸台語漢字書寫,就如同美語和英語共用羅馬拼音,並無不可,這與「去中國化」沒有關係。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