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關稅會來的 哈貝克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德國之聲: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訪問中國期間,中歐宣布將就圍繞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爭端展開談判。這被視為哈貝克此行的一個成功,您贊同嗎?

Heribert Dieter:總的來說,對哈貝克是一個成功。但歐洲人不會在中國的影響下全面剎車,因為這也是歐洲的利益所在。關稅會來的。我想,雙方可能會就關稅的種類、額度交換意見。但根本的問題,哈貝克也無法解決。

中國經濟處境困難,特別是房地產危機;內需疲弱,因為人們對處境的改善沒有信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要求,通過增加出口來擺脫危機。但這必須在其它國家願意購買中國產品的情況下,才行得通。美國人不願意。歐洲也出現阻力。所以從根本上,哈貝克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德國之聲:中方間接肯定了德國的立場,稱歐盟挑起貿易爭端,而哈貝克以及德國則支持開放市場,--當然,德國也擔心豪華車會成為反制的目標。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消息中引述哈貝克說,德中都是全球化的支持者和受益者,--似乎德中雙方立場接近。您怎麼評價?

Heribert Dieter:德國企業特別是汽車工業當然希望保持積極的對華關系。對中國產電動汽車提高關稅,可能會導致中方對德國產豪華車--奔馳、保時捷等提高關稅,這當然損害這些企業的利益。但這些企業並不代表德國經濟界。

必須清楚地予以區分:有少數大企業明顯更希望與北京保持友好的關系,但在德國也有很多業界人士有不同的觀點。他們看到中國經濟是不透明的,沒有人知道補貼是如何運作的,以何種條件流向何方。這是一個長年的痼疾。也還沒有解決之道,因為那將需要中國徹底改變其經濟體系。這樣的期待是不現實的,即期待總書記習近平將經濟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

面對這些難題的不僅是許多德國企業,還有歐洲其它國家的許多企業。這是個無解的問題。中國不是市場經濟,也並不朝這個方向轉變。近些年來,中共的干預在加強而不是減弱。這讓許多企業難於與中國供應商競爭。經合組織國家政府日益受到壓力采取守勢,告別自由主義貿易理念,轉向對貿易進行調控的輔助工具。沒有人對這種局面感到高興。但在世貿組織框架內,沒有可對中國的補貼政策進行審核的機制。

當然,只是順便提一句,現在歐洲和美國政府--美國政府自身開始大規模實施補貼,"我們去適應中國的戰略,而不是反過來"。這是個大問題,導致貿易沖突。從經濟史上,我們知道,這沒有好處,但沒有人說,我們現在坐到一張大圓桌前,重新談判制定世界貿易的規則。所以才有這些貿易沖突。

德國之聲:哈貝克訪華前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措施,使這一議題主導了他的此次行程。作為德國經濟部長,他原本想要實現的議程是什麼呢?

Heribert Dieter:對一位德國經濟部長來說,去中國當然是值得的目標。一方面,就如同對所有政治領導人一樣,外訪總能轉移對國內存在問題的視線。另一方面,中國對德國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市場。德國企業對中國的出口,超過排在後面的六個歐洲國家對華出口的總額。過去還更高,現在德國對華出口已經有所回落。

反向來說,德國也從中國進口一系列產品,包括娛樂電子產品、數據處理器等。雙方貿易往來顯著,但也有陰影:一方面,更多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的競爭條件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德國中小企業,對於中共對企業的干預顧慮增加。另一方面,中美地緣政治沖突。許多年裡,德國企業以為,這不會對其產生多大的影響。而現在,他們突然發現,政治的影響比他們所想的要大得多。

我舉一個例子:世界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巴斯夫在中國推出一個大型投資項目,是巴斯夫135年歷史上最大的單一投資項目。突然間,美國政府表示,希望巴斯夫能減少在中國的投資活動。這不單令巴斯夫、也令整個德國經濟界感到震驚。

所以,德國企業如何規劃在中國的未來,這也是德國經濟部長訪華的重要議題。

德國之聲:您提到中美關系,還有另一個地緣政治因素--烏克蘭戰爭是哈貝克此次訪華明確談及的。他說,這是德國采取"去風險"戰略的重要原因。有媒體評論說,此前總理肖爾茨訪華時並未作出如此直接的表態。您怎麼看?

Heribert Dieter:德國總理和經濟部長屬於兩個不同的政黨,總理肖爾茨所在的社民黨數十年來一直宣稱,經濟往來能確保和平。經濟部長哈貝克所在的綠黨則特別是在烏克蘭戰爭以來,一再要求擴大軍事上的回應。哈貝克本人也是。因此,哈貝克明言也不令人意外:我們想要降低地緣政治沖突的風險,想要改變供應鏈,--當然這並不是經濟部長的任務,而是德國企業出於自身利益去確保供應鏈的穩定和抗危機性。哈貝克所在的政黨也是德國聯合政府中無論對俄羅斯還是中國都更強硬的一個政黨。所以他在中國的表態也是本黨陣營所歡迎的。

德國之聲:哈貝克此行未能與中國總理李強會晤,據稱是日程安排原因。而媒體推測,這也與他及綠黨對北京的批評立場有關。您如何評價?

Heribert Dieter:這是中國政府有意釋放的信號,即不同意哈貝克及其政黨的對抗政策。中國政府非常擅長發出這樣一些小的政治信號,以此對德國政府、至少是經濟部長作出批評。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