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思情 親證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文:亙離

臺三線,蜿蜒在鄰山的西部丘陵。自民國57年編入省道系統,這條要道串連屏東、臺北兩地,沿途行經12縣市、50個行政區,綿延400餘公里。縱貫南北通衢,歷經清領、日據等時期的修建與構築,為統治者經略山林、武裝拓殖目的而開的隘勇線。臺灣光復後,政府重視其戰略價值,因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整合,逐段經營,成為長度僅次省道一號與九號的「內山公路」。

臺三線又名內山公路,蜿蜒在西部丘陵與山脈交接處,景觀秀麗、豐富多元。
臺三線又名內山公路,蜿蜒在西部丘陵與山脈交接處,景觀秀麗、豐富多元。
臺三線又名內山公路,蜿蜒在西部丘陵與山脈交接處,景觀秀麗、豐富多元。(圖:亙離)

省道行經多處水資源保護區,也和阿里山、集集與內灣等鐵路三大支線接鄰,南北兩處更有中豐、澐密兩處重要戰道。時至今日,在地方創生與觀光產業的加值下,往昔的隘勇線已昇華蛻變,不僅因休憩旅遊受到國人重視,更是探訪自然人文的首選。

許「浪漫」之名,乘載族群融合與在地開發史的臺三線,是最具多元性的魅力之路。

從位在屏東的臺三線終點436公里處一路北走,行經九如、里港等鄉鎮,跨越廣闊的高屏溪灘地後,迎來第一個魅力小鎮,是拓墾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旗山。作為西拉雅族世居之地,除了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還能遠眺雄鎮南疆的北大武山;此外,富含地理特色的,還有坐落在楠梓仙溪右岸的小百岳─旗尾山。這座山頭,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玉山山脈之尾稜,雖然海拔標高僅318公尺,但走勢直立挺拔、稜線凸出成鋸齒狀,沒入平原後與阡陌輝映,寫下「旗尾秋蒐入望雄」殊景,並列「臺灣府志」之中。

離開旗山望北續行,進入綿延起伏的丘陵淺山。來到南化、玉井地區,短暫與臺20線南橫公路共行,在進入嘉義縣之前,會先來到南部最重要的水資源保護區─曾文溪流域,以及上游的水庫壩區。曾文水庫在滿位時,面積可達17餘平方公里,穩居全臺蓄水量第一位,高達708百萬立方公尺的總容量,遠超排名第二的石門水庫蓄量一倍有餘。身兼給水、防洪、灌溉、發電及觀光等多重目標,也是國家關鍵的民生確保設施。

曾文溪流域是我國最重要水資源保護區,早年在國際友人協助下建設水庫,為關鍵的民生確保設施。
曾文溪流域是我國最重要水資源保護區,早年在國際友人協助下建設水庫,為關鍵的民生確保設施。
曾文溪流域是我國最重要水資源保護區,早年在國際友人協助下建設水庫,為關鍵的民生確保設施。(圖:亙離)

位在大壩頂部的紀念碑,則記載日本八田與一技師的築壩倡議,雖因戰事作罷,但此後由國民政府接手,自民國48年起展開計畫作為、擇址選定,到成立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暨工程局專司其事,歷經6年工期至民國62年10月31日正式完工等階段;一旁的黑色石牆上,銘刻「工程技術指導─美國內政部墾務局」、「工程顧問服務─日本工營株式會社」等國際友人協建之功,彰顯我國在民生建設上的卓越勳績。

內山公路歷經多方經營,行經中部路段綠意盎然,也留下許多古蹟可供後人追憶尋訪。
內山公路歷經多方經營,行經中部路段綠意盎然,也留下許多古蹟可供後人追憶尋訪。
內山公路歷經多方經營,行經中部路段綠意盎然,也留下許多古蹟可供後人追憶尋訪。(圖:亙離)

離開曾文溪流域後,進入農業大縣─雲林。在廣闊的西部平原和淺山丘陵交接之處,古坑段行道兩旁林蔭接壤,是中部最著名的綠色隧道。來到濁水溪南的林內,千萬別錯過省道旁的「臺灣三菱製紙所」建築群,這座興建於1911年的辦公廳舍保存極為良好,過去運用在地特產桂竹加工製紙,提供民生、教育與商業之用,現今則活化為古蹟咖啡館,與周邊的貯水池、紙漿槽和工廠鐵架遺跡,成為必訪的順遊景點。

鄰近的竹山鎮,也是一處深具人文魅力的特色小城。此地在清領時曾為雲林縣縣治,而有「前山第一城」之稱,數百年來因拓墾之需,建有九十九坎遺跡,是知名的八通關古道原始起點。當地制高點的行政中心旁設有軍史公園,陳列M41戰車、七五山砲、無後座力砲等,以及海軍昆陽軍艦的車葉和大錨。其中,原屬美軍 Fletcher級驅逐艦的昆陽軍艦功績顯赫,曾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移交我國海軍後,更寫下納編敦支、首航南半球紀錄,亦為驅逐艦參加遠航任務的第一艘。

竹山北上不遠的省道旁,醒目的半圓形球體建築,則記錄了臺灣史上永難磨滅的震傷。這座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是921大地震後最重要的地質調查成果,現場保存了地表破裂原狀,斷層槽溝剖面,呈現清晰的褶皺與斷層構造,是全球難見的地質景觀,傷痛裂痕更深具警示與教育意義。

省道旁的車籠埔斷層保留園區,記錄臺灣震殤的地理痕跡,提醒國人莫忘防災意識。
省道旁的車籠埔斷層保留園區,記錄臺灣震殤的地理痕跡,提醒國人莫忘防災意識。
省道旁的車籠埔斷層保留園區,記錄臺灣震殤的地理痕跡,提醒國人莫忘防災意識。(圖:亙離)

臺三線中部路段沿途景點非常多,包括國定古蹟霧峰林家建築群、時光韻味深厚的光復新村等,值得一遊,但有處隱於交通要樞的藝術景觀,卻少有人知。橫跨大甲溪、聯絡東勢與石崗兩地的東勢大橋,基座上鎮有巨大的龍馬雕像,這四座青銅色滿布紋飾的上古神獸,是由我國知名雕塑家楊英風所設計,威猛剛強鎮座橋頭,也是東勢地區外出遊子心心念念、對於「家」的獨特印記。

酸甘鹹香的客庄風味,是旅人到訪的誘因,也是外出打拚的遊子念念不忘的鄉愁。
酸甘鹹香的客庄風味,是旅人到訪的誘因,也是外出打拚的遊子念念不忘的鄉愁。
酸甘鹹香的客庄風味,是旅人到訪的誘因,也是外出打拚的遊子念念不忘的鄉愁。(圖:亙離)

隨著公路標牌里程遞減,沿山遍野多見樟木古樹,丘陵拓墾地則廣植臺茶,客家風情愈發濃烈。湯圓、粄條、仙草和桔醬酸香滋味,滿足了旅人的胃;淺山地區特性物種豐富,也開始出現「注意石虎」的標誌,提醒用路人重視生態多元性的珍貴價值。

不妨一個人背上行囊,再走一次臺三線吧,從南到北。啟程上路尋思舊情,一同見證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從南望北走一回美麗的臺三線,賞古蹟尋藝術裝置,公路之旅珍貴記憶長留心中。
從南望北走一回美麗的臺三線,賞古蹟尋藝術裝置,公路之旅珍貴記憶長留心中。
從南望北走一回美麗的臺三線,賞古蹟尋藝術裝置,公路之旅珍貴記憶長留心中。(圖:亙離)

尋路思情 親證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迎春出遊 旅行好物推薦◢
行李箱尺寸齊全 千元有找
必備行李收納袋 節省空間好幫手
防震防水攝影機 GoPro限時下殺
手提大容量保溫瓶 買1送1好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