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去風險是客氣用語 學者:美歐仍全方位圍堵

開南大學國家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31日受訪表示,「去風險」只是「脫鉤」的客氣用語,其實就是要展開供應鏈去中國化與弱化中國經濟霸權的經濟安保 (央廣檔案/記者王照坤 攝)
開南大學國家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31日受訪表示,「去風險」只是「脫鉤」的客氣用語,其實就是要展開供應鏈去中國化與弱化中國經濟霸權的經濟安保 (央廣檔案/記者王照坤 攝)


從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至G7峰會形成共識,民主陣營確定要以去風險(de-risk)而非脫鉤(decouple)方式因應中國經濟脅迫;學者分析指出,「去風險」只是「脫鉤」的客氣用語,具體作為其實就是要展開「供應鏈去中國化」與「弱化中國經濟霸權」的經濟安保,主要目的是在外交與軍事安保基礎上,再加上經濟與科技安保,以全方位安保力量對中國進行圍堵與遏止。

什麼是對中政策的「去風險」?開南大學國家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表示,去風險與中國的關聯,始於范德賴恩3月的一次講話,當時她解釋自己為什麼與法國總統馬克宏一起訪問北京,為什麼歐洲沒有響應自美國總統川普開始的脫鉤呼籲,原因是歐洲與中國有緊密的經貿依存不能貿然脫鉤,脫鉤也會動搖多年來成功的經濟一體化,只要中國不再有經濟脅迫的風險,還是可以共同合作;接著廣島G7峰會在美日主導下為應對中國經濟脅迫,也對中國採取去風險共同做法,但不尋求與中國脫鉤。

陳文甲分析,去風險與脫鉤並無實質差異,具體作為仍是要在外交跟軍事安保基礎上,再加上經濟與科技安保,以全方位的安保力量對中國進行圍堵與遏止,陳文甲說:『(原音)降低風險是脫鉤的客氣用語,實際上就是要展開「供應鏈去中國化」跟「弱化中國經濟霸權」的經濟安保。』

對中策略改用去風險後,陳文甲認為美中競合關係不會改變,有共同利益時會合作,利益不同時則對抗,陳文甲說:『(原音)對抗競爭一定大於合作,這個態勢不變,所以格局還是維持在對抗中有對話、圍堵中有接觸,這個態勢還是會在的。』

至於去風險是否會影響台灣利益,陳文甲表示,台灣因為有台積電等半導體龍頭地位,所以現階段仍然會保有經濟安保上的主動與優勢地位。

台灣歐盟中心執行長鄭家慶則認為,俄烏戰爭對歐洲而言是直接的威脅與風險,中國在地緣政治上還只是間接威脅,加上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都導致歐盟希望能持續對話,並透過對話或交流,促使中國不會成為歐盟的風險來源,這是歐盟提出「去風險」策略的主要原因。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從脫鉤到去風險 北京認為威脅性未減
星媒:G7廣島峰會後 中西對立格局更確立
不談「脫鉤」?「去風險」成各國對中政策熱詞